《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八讲学习笔记

第008讲 |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最颠覆的一讲来了,直接步入主题,我们日常中常见的行善扶贫是有四个问题的。

1.缺乏反馈机制。对于你购买的东西,如果东西不好,那么你就会找卖货方反映。这时候卖货方就会改进。但是对于免费得到的东西,如果东西不好,你会怎么做?大概率是扔了吧,而东西的制造者根本不知道东西哪里出现了问题。引用薛老师在文中的一段话:『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2.委托代理问题。这个就很简单了,做行善的很多花的是募集来的钱,对于不是自己的钱,花起来自然就会很任性。前些年一个著名的公益机构爆发出的丑闻大家应该还没有忘记吧。

3.所托非人问题。这个看似跟第二个问题重叠,但又恰恰不同。只说非洲,很多部落的酋长拿到了发达国家的援助款,用来干什么了?不是改善大家的生活,而是买军火,巩固地位,或者改善自己的生活。其他的案列大家自己联想吧。

4.养懒汉效应。这个咱们应该最熟悉了……就不解释了……

引用文中的课堂小结与课后思考:

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是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

这一讲是最颠覆我的一讲,我之前曾认为,人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愉悦感,我反感那种拿自己做好事做慈善四处炫耀的人,我认为他并不是只付出没有收获的,他收获了内心的愉悦与成就感。他获得了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但是学完今天这一讲,我发现慈善不是那么简单的。

回到课后思考里的问题,读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把钱捐给又穷又聪明的学生,然后开始感叹,多么冷冰冰的事实,经济学怎么如此冷漠,把一个充满道德优越感的事情变得如此的世俗,笨蛋难道连接受捐助的资格都没有了吗?不过把钱捐给又穷又聪明的孩子,收益确实会比较高,会更有未来的价值。

但是我又转念一想,是不是捐给又穷又笨的孩子更合理呢?聪明的孩子早晚会想到办法解决自己的贫穷,但是如果笨孩子得不到帮助,可能他这辈子就这样了。这种想法让我想到了之前说过的问题,『公平的背后是效率的考量』。

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了,我在想,当我做决定的时候,我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了呢?我是不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抱有一种『救世情怀』在思考这个问题呢?如同美剧《无耻之徒》里面的利普。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据说这句话是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说的,慈善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你施以一时善意的善意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你光捐款就能为之沾沾自喜的。帮助一个人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善良是一个你需要去考虑后果的情绪。此时我突然理解了『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的含义。

突然想到之前在评论区看到过的一个留言,留言的这位学友说,他帮助他一个去扶贫的朋友出主意,在几个村子之间建立个集市,让几个村子的村民能互通有无。据他说,这几个村子渐渐不那么贫困了。难怪我们总是说『想致富,先修路』,结合之前学到内容,我们大致应该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只有让贫穷的人接入到现代社会细致的分工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市场这个无形的力量,就会做出最大的慈善。

脑洞一开,我又想到了互联网。如果市场让物品得以交换,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那么互联网就让我们可以交换信息,让精神世界得以满足。当互联网与市场得以结合的时候,网购让物质在信息中流通,网络直播则让精神与物质可以双重满足。

感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感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推荐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本书的开卷语,用来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第八讲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