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读后感小记

        看过东野圭吾许多推理小说,大都 采用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本格推理是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有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如《白夜行》一书主角群形象较负面,性格较阴沉,故事异常阴暗、压抑、颓废)。然而《彷徨之刃》这本书却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事故发生后没有精心设置的犯罪现场,人物之间没有复杂的利害关系,凶手、被害人、警方等都是完全正面铺开来叙述的。

        故事的主角长峰重树,妻子早年去世,只余下正在上高中的女儿绘摩与之相依为命。然而一次烟火大会后,女儿与朋友出去玩却再也没有回来。当女儿冰冷赤裸的尸体和被野兽般凌辱的录像视频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世界崩塌了。杀害他女儿的是几个未成年人。按照日本的法律,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重刑。顶多在管教所待几年,就会被放出来,少年的名字不会曝光,案件也不会公开审理。 面对法律,长峰彻底失望崩溃了。决心手刃凶手的他,带着猎枪,走入了这条艰辛漫长没有尽头的路。

        按照常规思路,长峰最后如愿以偿实现了复仇计划,然后自杀或者自首。或者长峰因和佳子劝说和佳子放弃了报仇,自杀或自首。然而长峰被警察枪杀了,变态凶手只是抓起来了,结局却残忍到让人窒息。正如结尾处那个警察所思考的那样: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命东奔西跑。

        东野圭吾通过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学校都存在不良少年,但这些不良少年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太多关注。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恶劣到令人发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为了唤起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注意。

        品咂良久,我才明白书名的深意。

      书中阿诚这个人是彷徨举棋不定的:他误入歧途,加入了不良少年团伙,从而被逼着干一些自己不愿干的事,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良知的,所以他一直是处于一个痛苦纠结进退两难的状态。他知道“把女孩子迷晕后伤害至死”是不对的。但是他胆小,害怕被欺负和报复,不敢对他小伙伴无耻的要求说不。同时他又是勇敢的,经过内心的苦苦挣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告密出卖了所谓的“朋友”,告诉了受害人父亲凶手是谁在哪里藏匿。

        那个长野旅店的老板娘和佳子,让人刮目相看,她是一个善良且矛盾的人。她一直无怨无悔的帮助长峰,长峰本来跟她毫无关系,并且还会因为嫌犯的身份住过她家的店而有损她的利益,但她却义无反顾,长峰的出现让她对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这可能跟她失去了幼子有关系,长峰帮她修好了关于孩子的仅存的照片,这也是一种无法言明精神寄托,我认为这里面还存在一丝无法言说的爱意。但同时她大概也是书里最让人纠结的人。她的善良是不容置疑的,一直在帮助长峰,但她也是导致长峰最终复仇不成含恨而死的直接因素。在最后当长峰要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她叫了一声,就在刹那,长峰犹豫了,警察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执法时在彷徨,因为甚至有警察直言不讳的说希望受害人的父亲能比先警察找到嫌疑人,自己报仇。然而讽刺的是,当受害人的父亲举枪指向凶手时,正是被这个警察当场击毙。

        受害人的父亲长峰在彷徨,甚至一度在追凶过程中被旅店老板娘的劝说打算放弃复仇,直到他意识到这个少年根本就不会悔改,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不明真相、容易被媒体带节奏的围观群众也在彷徨,同情受害人却又觉得受害人不能自己结束犯罪者。

        只有恶人不彷徨。

      整部书至始至终信念坚定的只有凶手快儿,他和同伙屡次犯案,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侵犯无数少女,即使有的受害者选择自杀也不能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悔改;他的同伴被复仇者残忍杀害也不能让他醒悟;即使在知道自己要被抓了,还想着在进去之前抓紧时间再做几次坏事。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彷徨之刃》,呜呼!



图片发自App


    道可道于2020.1.9未央区西航三校亲笔。小雨。

你可能感兴趣的:(《彷徨之刃》读后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