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该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作为千古名文,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笔法悬空,气象万千。

有很多朋友惊讶于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却如同目睹,写出如此雄文。其实这在文人的思路和文笔中,算得上一种普遍的创作方式。就拿今天的玄幻小说,侦破小说来举例,那都是平地起高楼,借助人世间的经验和案件碎片进行虚构建立世界和情节。

滕子京在向范仲淹求文的时候,附带了一副画,堂堂宋初文武全才,凭借一副大气的画作,写出一篇长文可以说并非难事——如今很多作者,甚至是新闻作者,不都是“开局一张图,其余全靠编”嘛——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这其实是一回事。

但是从写作水平上来说,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通过《岳阳楼记》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范文正公中正的为官、治文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是悬空下笔,但《岳阳楼记》的格局安排非常谨慎,非常端正。

学习好这一点,我们不管写什么文章,只要文笔不太差,都偏不到哪里去——当然也很难写得范仲淹这么好。

《岳阳楼》共分五段,第一段写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二段写总体的洞庭盛景,实际上也就是范仲淹从滕子京送来的那幅画看到的方位、环境、景色以及特殊的人文特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见没有,“前人之述备矣。”前人说的太多,我就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画上无法细致描绘,自然也就不能细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为景色看不到活的,自然就转移话题,不同的人看到这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该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