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成功者是内向性格?关键看你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

曾有家长向我诉苦:

我的女儿小敏和我一样内向,从小就慢热、不太积极主动、也不太爱说话。但是我知道她还是喜欢热闹的,也很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尽量鼓励她加入大家,但是结果总会变成只能在旁边看大家玩。我很心疼、又不能替代她做什么。不知道我要怎么样才能让她快点提高社交能力?

小敏妈妈的痛可以说是非常真实而普遍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讨人喜欢?但内向的孩子看起来总是慢半拍。

这种情况,父母知道,孩子当然也能体会的到。这会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都对“内向”的性格产生自我否定,总觉得是因为天生有问题才导致自己失去了竞争力。

在这种偏见下,恐怕内向的孩子“社恐”的症状只会越来越明显了吧!

其实,“内向”并不意味着孤僻、冷漠、或者是害怕与人交往;真实的情况是,内向之所以慢半拍是因为大脑更为敏感。

内向者不仅会对陌生人有反应,还会对环境内所有新的刺激有反应。他们的大脑就是需要时间来处理过多的刺激。内线孩子的畏缩、沉默、回避正是“刺激过载”之后出现的本能反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要牢牢抓住“核心解题思路”:减少刺激,帮助孩子找回平衡。这样说未免有点抽象;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三种培养内向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

方法一:巧妙地“占领先机”,留足适应时间!

既然孩子是因为一下子涌入的刺激太多,那么父母就要想办法给孩子多争取一些适应刺激的时间。这样孩子的表现就会大不相同。

比如,小敏妈妈要带内向的小敏去同学的生日会。那么,就选择尽量早点到场,最好是在对方还在布置的时候就抵达。这样,小敏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去到处看看,还可以和小主人熟悉一下。如果可以,最好让小敏参与一些布置,比如绑个气球、摆个点心什么的,那么她就会多生出一些主人翁的感觉。

熟悉感和控制感可以大大增加敏感孩子的安全体验。更重要的是,其他孩子是在小敏之后陆陆续续到场的,所以小敏就有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主动建立友谊。要知道,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中途主动爬上别人友谊的小船真是太难了!“如何才能插上话”是内向孩子最不喜欢处理的问题之一。

所以早点去——占一个先机——对内向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道理,小敏的妈妈也可以争取机会,在家举办活动。让小敏以小主人身份来举办活动。自己的家是孩子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了,这对小敏来说就轻松很多;而且作为主人的话,小敏不必去快速适应别人,而是等着别人来自己的地盘。要知道,内向的孩子最不缺少的就是观察力和耐心了。“别人上门来”无疑是内向孩子最擅长的“战场”,便于他们发挥自己的魅力与实力。

一旦孩子建立了信心与安全感,积累出了沟通的经验,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逐步上升。这些设计,能帮助细腻、聪慧的内向对孩子去探索自己敏感神经的平衡点,恰如其分地投入周围的世界!

方法二:找到适合的人和人数

除了出现的时间,家长还应该注重给自己内向的孩子选择适合的小伙伴、匹配出内向孩子真正需要的活动内容。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教授发展心理学家艾薇尔·索恩的一项实验发现:外向者与内向者在沟通中有完全不同的兴趣点。外向的人聚在一起会选择一些轻松而范围颇广的话题,而内向者们往往会探讨一些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和在冲突中的感受。

所以,外向的孩子们之间的对话通常如下——

一个说:“嘿,你知道吗?我养了一缸金鱼!”

另一个孩子回答:“那太好了!我妈昨天给我买了一只红色的贵宾犬。”

第一个孩子接着说:“贵宾犬很可爱的,和电视上的差不多。”

然后,他们的对话可能就会转移到电视节目上去了。

但是,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需要这么多跳跃。

他们其实更想知道:

金鱼容易养吗?

它们需要吃多少粮食?

你喜欢它们吗?

流于表面的话题跳跃,会让内向孩子很快就筋疲力尽;他们还会因此感到十分无聊,觉得这样聊天毫无意义。因为不感兴趣,内向孩子常常会闭上嘴,顺理成章地去做个旁观者。

家长若是有心支持自己的内向孩子,不妨就有意识地去观察、选择一下活动中的小伙伴。理想的搭配是一个活动小组里有内向的孩子,也有外向的孩子。

家长也可以主动多找几个内向的小伙伴来往。这样,你家的小宝贝就会比较容易找到喜欢走心沟通的同类。

家长还要注意一下活动人数和内容。如果人数过多,对内向孩子来说刺激就会过载。别总是推孩子去参加大型的、乱哄哄的集体活动。

对内向孩子来说,最舒服的内容是,既有一些大家一起参与的环节,之后也能有自由活动时间。

比如举办一场生日会,可以先安排所有人都参加的游戏;之后再安排自由活动;这样,内向的孩子就可以自己选择去搭搭积木、或者坐在角落吃东西、聊个天。

在这样的流程下,内向的孩子既能参与集体,又能有私密的充电时间。这种“进入”和“退出”对维护内向孩子的精力平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家长读者很担心地问我:

“老找内向的孩子和我内向的孩子做朋友,他们在一起会不会更加内向?不应该多找点外向的人来中和一下吗?”

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

儿童发展专家告诉我们,对于儿童的情绪和社交发展而言,有一两个亲密的好朋友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受不受欢迎其实并不重要,人多人少也不重要。与一两个知心好友一起深入交流,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很多内向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色社交技能,在长大后,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各种团体之中。

方法三:别把日常排满 一定要留下独处时间

定不要想当然地把内向孩子的时间排满。内向孩子需要从安静中获取能量,恢复精力;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留下独处时间。

小毛妈妈来我这里咨询:

儿子小毛放学后总是想一个人玩,比如投篮、跑步什么的;小毛比较内向,有点孤僻,让妈妈很担心。

小毛妈妈觉得孩子一个人呆着,就会更加不正常,所以给他安排了主持人培训和合唱团。每到周末时,学科培训、才艺培训再加上不定期的小队活动,日程几乎是排满的。

小毛虽然很听话地去上课了,但并没有“外向、积极”起来。反而变得更加沉默,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其实,这是因为小毛妈妈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小毛喜欢在课后一个人呆一会儿,其实正是他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选择。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学校的集体生活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但小毛妈妈不理解,还推着孩子出去上课、交际,难怪孩子会筋疲力尽、厌烦无比,导致对一切丧失兴趣。

《内向心理学》的作者西尔维亚·洛肯在书中用一个比喻说明内向者与外向者获取能量的差异。

外向者就像风车发电,能一边从风力中汲取能量,一边维持运转;当一个外向者投入人群之后,他们就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维护他们持续活跃,然后在活跃中获得更多能量。所以,外向的人能聊完一波人换一波人,一场活动接一场,好像力气用不完。

而内向者恰恰相反,他们就像是蓄电池。内向者的大脑需要在安静状态下充电,并在这段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随后才能在开始活动的时候放电。他们没办法像外向者一样,一边消耗能量,一边吸取能量。

因此,对内向者来说高效地运用自己的脑力和精力就格外重要。

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一直待在集体活动,就是持续放电;所以他们需要时不时地“抽离”一下来获得能量。家长要能理解内向孩子的需要,重新看待他们一个人发呆、看书的选择,允许孩子做些只有他们觉得有趣的“沉闷”的事。这才是符合内向孩子大脑工作规律的选择。

家长们大可放心。待孩子独处“充电”完毕之后,他们自然会有良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70%的成功者是内向性格?关键看你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