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VS 智慧

“知识就是力量”被封为金科玉律,知识与文化、与智慧什么关系呢?

不妨从古代故事说起: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为了求智慧?”那位学子听了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

  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不同。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界了解得越广、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会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受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性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在这个故事中的智慧其实指的就是思维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高超的思维力,那么无论他面对的是什么不可知的问题,他总是能顺利地解决,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浅薄无知了。

  哲学家们经常说,在我们的地球上,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最显著的物点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类所独享的一种专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之一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那么,什么是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人遇事时,“想一想”、“考虑考虑”就是思维。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它比感知觉的反映更高一步,不只反映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要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反映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目前,对于思维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从字义上讲。“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源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全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式,这就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第二,从生理学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理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

  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9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以语言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用以与第一信号系统——以电、声、光等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号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相区别。

  第三,从功能上讲,按“思维科学首批名词术语征求意见稿”,定义为“人类个体反映、认识、改造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

  第四,从机制上讲,可把思维定义为“精神与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之所以叫“一种”,是因为我们承认有脑就有神经,有神经就有精神,从而就有与脑内物质的生化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换。但它不一定是思维活动,比如动物的本能动作,也是来秋自脑内的一种神经活动,它却不是思维活动,所以只能说思维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转换形式。

  第五,从思维的本质上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理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智慧就是能够圆满解决世间我们面对的所有问题。

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只有把知识和文化、智慧的桥梁搭建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大道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 VS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