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021.6.2

6月2日片会课后反思

谭孟颖

通过昨天会上八节语文课的学习,我对中低段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一点思考:

1.精读课文加深理解部分我把握的还不到位。体会人物形象的时候,孩子表达清楚,有理有据,我认为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就没有领孩子达到更高的层面,但是评课过程才明白,我的功夫是不到位的。孩子能说出来的,是其自学到达的水平,但是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的确欠缺指导。加深情境体验,让孩子产生共情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今后要努力。

2.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把握还是不够(我只看到了教参上的要求,太过依赖教参),需要不断学习。

3.教学设计不够成熟。在初步设计课程的时候,针对分角色朗读我准备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让孩子全篇找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句,但是在四年一班试课后,流产了。当时是因为扣的点太多,时间太长,即使指导朗读重点语句,时间仍旧不少。于是决定第二套方案。但是就只分角色读1-13自然段,后面的没有朗读仍然觉得有问题。也曾想过让同桌互相读一读即可,但仍旧考虑到时间,思考良久后选择放弃,造成课文分解。课后点评让我深刻认识到这部分的设计因为“省事”不利于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作者人物刻画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不对的。

4.朗读指导。我一直认为这一篇课文很有意思,读好对话就能情

景再现。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急性子遇上慢性子,如果能用生活化的语气来读,课文才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说“正常说话”。学生在读书时,尤其是读课文时最容易出现也是最难改正的就是读书过于官方,缺少生活的味道。如果真的读好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对话,我觉得光理解还是不够的。但是教参上只说读出相应的语气,我觉得还是不太准确。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5.第二课时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复习导入在这一部分中,我只做了听写复习,而没有领着孩子进行词语复习,这我欠缺的也是在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

本篇课文是复述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的方法指导非常重要。但是因为是第一篇课文,所以没有提出太多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表格把故事复述完整即可,当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复述的过程中我设置了两个评价要求,第一个是小小故事家即达到一般学生能达到的水准,另外一个拔高的层面就是故事大王,这一层面的学生故事讲的会非常精彩,从而鼓励学生拔高。

这是在小学课文第一次把复述作为整个单元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对我们来说,教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上的匮乏,但是昨天的点评让我收获颇丰,这也是当初选择这课的目的。

旁观感受:

棉花姑娘一课,花应该读轻声。就像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这篇课文中,第3自然段裁缝说的“不”如果读四声,那么应该不能体现出顾客的性格特点,但是读二声就可能会更好。

(    )的蚜虫  应该多读几遍,孩子就能体会是可恶的(不好的,招人讨厌的)

李士平老师说话的声音感染力强,能够带动孩子,词语复习扎实,但是学习提示要求过细,环节重复。本篇课文中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所以重点应该放在第一天和第四天发生的故事上,李老师恰恰忽略了第四天。(这部分没有记太多笔记)。太多花架子放松了整个教学进度,反而让学生的积极性消失了。课文教师讲述太多。

王晓辉老师太多分角色,个别学生受到训练,忽视整体参与,造成效率不高的结果。这部分因为我在操作室,听得不是太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稍加指导就能体会到棉花姑娘的心情,也能读好其他小动物的对话,头饰虽然能调动学生表演的兴趣但是对读好课文作用应该不是必要的。和刘倩宇老师一样,应该点到为止。

王春阳老师的雷雨第二课时,一直领着孩子学,虽然让孩子读课文找点,但是最终都是老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读,“哗哗哗”虽然读了很多次,但是还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这雨究竟如何。把课文分解的太碎,虽然视觉效果好,但是不利于背诵,不利于整体把握课文。有必要的声音添加一两种就可以了,或者放一段雨过天晴后的鸟叫虫鸣我觉得效果更好。

于洋老师的过渡语不错,课文环节紧凑,但是也是课文分解太碎,教师扶放不够。

王培老师,我听的有点乱套,也因为我一直瞎忙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