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藩篱锁不住心灵的自由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么一个镜头:监狱中的安迪不计后果,播放了一首莫扎特的曲子,当动人的旋律在监狱的上空飘扬时,所有犯人都安静了下来,就这么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中。

电影《美丽人生》中,也有类似的桥段:男主角和儿子被困于集中营,女主角毅然相随,却被安置于不同的地方,为了向女主角暗示他们还活着,男主角悄悄用广播的方式发出了暗号:“Good morning, Princess!”听到那句动听的“早安,我的公主!”响彻集中营时,女主角灿烂地笑了。

每每看到这种时刻,观众总会忍不住感叹于人性深处的光辉,因为即使身处高墙之内,我们的心灵依然享有无限自由,而这些影片中的英雄用自己的方式点燃了我们对于自由的不懈追求。

反观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身处各类有形无形的禁锢之中?有人迫于家庭压力早早迈入婚姻殿堂,有人困于当下的工作却迟迟不敢做出改变,有人每天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也有人在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的存在。

于是,我们常常会忘了“何为自我”“何为自由”,因为我们很少跳脱出固有的生活圈子,去反观自己的生活状态,去反思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更因为社会有极其强大的同化功能,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的,处于全景监狱中的人们,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无形的监禁已经被人们内化。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同化作用和《肖申克的救赎》中提到的“体制化”不谋而合,即当一个人在监狱待久了,被彻底改造和体制化之后,他离开监狱后甚至无法生存,因为他已经成为了监狱系统的一部分,完全忘记了“自由”的内涵。

对于这样的人生倒也无可指摘,多数人不就是这么过了一辈子吗?毕竟自由固然无比美好,但是追求自由的道路却是漫长而崎岖的,比方说安迪花了二十年才越狱成功,《美丽人生》中幽默而乐观的男主角最终还是死在了纳粹的枪下。

但是,自由却不是时间和生死可以度量的,只有心才可以。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有五大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并不是要人们按照社会标准去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希望人们真正能够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活出自我。

毕竟,即使身处囹圄,向往自由的心还是能够指引人们冲出重围,去努力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藩篱锁不住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