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鸡蛋&你拥有鸡蛋

最近多次看到有人转发李嘉诚的一句话: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我猜,转发的人大部分肯定都是觉得这句话说得真是太经典了,但有没有想过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这句话的呢?他说这句话是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

我不认识李嘉诚,所以我没有办法去问他,但是作为读者的你,此刻看到了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是把自己默认为一个鸡蛋呢,还是认为自己是那个拥有鸡蛋的人呢?

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鸡蛋,我觉得挺悲哀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无法自己做主:

1、没有受精,只能当食物。

2、温度不适宜,没有变成生命的机会。

3、遇到只想把我们当食物的人,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确有变成生命的机会,但是那个机会不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自己是一颗能够变成生命的蛋,就好像,我们始终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一样。

假如说,我们是那个拥有鸡蛋的人,那么我们拥有打破鸡蛋的权利,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把它吃掉,煮或者煎或者蒸,怎么好吃怎么来。

2、把它孵成小鸡。

但是讨论这样的话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鸡蛋变成我们的工资,把打破鸡蛋的这个过程当做花钱,例如:

1、我这个月的工资到手了,我把工资消费掉了,吃大餐,买衣服,去旅游,各种潇洒,各种嘿皮。

2、我这个月工资到手了,我留下必要的生活费,把多余的部分拿去做理财:一部分保险,一部分储蓄,一部分投资。

无论是哪一个选择,反正都是做了月光族,但是哪一种做法更好呢?

其实,哪一种做法更好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回答,因为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选择,更何况,我们拿到手上的不一定是鸡蛋,也可能是石头,其实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做那个有选择的人。


昨天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只记住了经典著作,那些大量的最终被人遗忘的平庸之作有什么用呢?

作者的结论是:他们制造了一种文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经典名作才得以产生。

从这里,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鲍鹏山老师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如果连附庸风雅都不做,又怎么有机会去懂得真正欣赏艺术呢?

接着我想到了陈海贤的“能量场”,就好像在一个明星的演唱会现场,因为有那么一批铁粉给明星欢呼,自然而然地引起其他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欢呼,于是就形成了明星被万人欢呼的大场面。

这种现象当然不仅仅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在我们的商业世界也是如此。例如,因为路虎卖得好,所以很多的车都仿造路虎的造型;因为茅台酒卖得好,所以很多酱香酒的标签都做成跟茅台一样的风格。某个奢侈品牌出了一款新款的包包,不出一周市场上出现各种高仿

模仿是坏事呢?是不是应该被鄙视,被唾弃呢?如果从前面的结论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是模仿让经典更经典,让原创更有价值?

就好像汪峰的《春天里》,怎么唱都不火,但是旭日阳刚一唱,火了。童欣的《酒梦》,已经快被人遗忘了,二小姐一唱,也火了。

大家不要以为只有艺术界才有这样的例子,商业世界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大名鼎鼎的微软操作系统,盗版是让他们在中国市场深深扎根的最大助力。当年日本的本田摩托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因为满大街都是仿的五羊本田的机车,大家买机车首选“本田款”,比如在电动工具行业,很多款式都是叫“日立款,博世款”,因为日立博世是最早被大众知晓和接受的电动工具品牌,还有大街上各种打折的耐克、阿迪达斯,其实他们都在持续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正品更出名。

所以,成功其实还有一个挺简单的秘诀:在我们没有能力创造的时候,去模仿别人。当我们有能力创造了,鼓励别人来模仿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鸡蛋&你拥有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