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二)——什么是群体?

先说这个《乌合之众》这么本书的题目:法语原文叫做Psychologie des foules,英文叫做The Crowd。Foules和crowd都是中性词,没有褒贬。但是中文的翻译“乌合之众”,是个贬义词。乌合之众这个词出自管仲的《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形容像乌鸦临时拼凑聚集在一起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我在阅读过程中似乎感觉到,勒庞对“群体”的评价负面偏多的,所以,这个略带贬义的题目倒也无可厚非。而且在这本书进入中国的上个世纪,中国还是经历了比较多的动荡,包括不少群体性事件,也许这是译者采用“乌合之众”这个词的原因吧。当然如果因此就单纯的认为群体一定是负面的,那我们也就成了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了。

群体(?

《乌合之众》的全名叫做《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很清晰,这是一本探究大众心理学的书。

在这本书里,勒庞细致的定义了什么是“群体”,并且阐述了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指出了当一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往往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包括意识、教育水平和道德标准。但是当人融入了群体之后,他的个性就被群体所淹没,而加入这一个群体的所有人也共同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本书一共三卷,第一卷时“群体心理”,第二卷是“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勒庞首先在书中解释了什么是“群体”,或者说本书中讨论的群体。一般来说,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是乘一架飞机的乘客,同在广场上拍照的游客,商场里逛街的消费者,他们是一群人,但勒庞说“大量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就是勒庞所指的“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可以说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从而被隐藏、模糊。“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我的理解是,群体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有着共同的精神目标、愿望或者心理诉求,当这个目标消失了的时候,这个群体也随之消失。生活中的群体很多,比如参与同一场游行的群众,游行结束了也就散了,在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不停喷当事人的键盘侠,在事件趋于平淡之后也就各归各位不再有交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读后(二)——什么是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