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P36—43

今天阅读建议五 “多多”就能“益善”吗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问?

对于“多多益善”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多的是消极的因素,负面的东西,那肯定不好。但是否是积极的因素、正面的东西就越多越好呢?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不一定善。

2.“中国式课堂”教得多的原因?

其一,教师总是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即便是细节性的东西,不拎出来不行,因为如果以后考到,就是“我”的失职。

【我的思考】在我的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就在于对教材、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等各方面下点真功夫,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其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恨不得顺藤摸瓜一手牵,总喜欢沾着芝麻就打油,使原本有限的内容无限膨胀。

【我的思考】教学中我们常说要让学生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的触类旁通必然是建立在对本位知识的深度学习,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只是一味的添加内容,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无法消化,多则不“善”。

其三、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使课堂变成“四不像”。

【我的思考】课程设置为什么会有学科之分,就是因为每一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是不同的,每一门课都有其本位知识,如果一味的追求学科综合,则无法实现本位知识的深度学习,甚至是偏离了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也就不是真学。

其四、三维目标不辩轻重,等量齐观。

【我的思考】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已经不再用三维目标叙写,但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对我们的教学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维目标的各位维度都有不同的育人功能。知识与技能,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立足于让学生会学,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主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它是同一立方体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因此,教学中不能把三个目标割裂开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根据课程内容准确把握和应用三维目标,实现学习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3.“中国式课堂”的三种症状是什么?

一是快;二是浅;三是短。

【我的理解】多而快则导致欲速则不达,多而浅则浅尝辄止收效甚微;多而短则容易遗忘。我们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基于理解的、能够带的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素养的东西。

4.如何辩证的看待“多与少”?

“少则得,多则惑。”教的过多会造成“教不如不教”的“反教学”“负行为”,那么如何来界定 “少”,当少则少,不当少处“一个都不能少”,它必然是精要、关键和具有可生成的知识与技能。

对我们教师的提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学习情怀,让其更多体察、体验、体悟知识之道,学习规律,如此,他们将拥有更能吐纳的心胸、更为敞亮的心境。

5.如何理解“少就是多”?

多多未必益善,少少亦非旨归;少为了多、以少至多方为正道。少是相对的少;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谈到儿童思维时,提到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呆滞思想”,就是“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没有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知识是碎片化的、僵化的形态陈列在儿童的大脑中,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要避免产生“呆滞思想”,就要遵循“少而透”的原则。教师要教授学生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与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P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