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目标不是逃避到世界的尽头 而是寻找一个新的家园

                                                      ——由《流浪地球》引发的浅思

         这是中国目前最为成功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电影里,面前不再是现实的花草树木,高楼大厦,梦境一样的宇宙浩瀚无边的世界竟然没有一处可以生存。地球完蛋了,为了生存于是开始流浪。并大胆的想象出了给地球加装发动机带着地球去私奔。这样的情节似乎在每个男孩的梦境中都出现过,似曾相识的好奇心用画面填充的丰满,甚至脑子里都不再质疑他的存在。是的,原本在每个男孩脑子里的想象就在那里,没有人质疑这不科学,这不可能。很多人就是囿于现实而放弃思考,很多人自以为世界已经无限完备就不再创造。蒸汽机的时代没有人想象会有内燃机,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之后也不会想象会有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又终结于信息时代。当我们满以为世界就此而已的时候,时代又会发生新变化。牛顿把经典力学研究透了,科学家以为这个领域将无所建树,都放弃创新这个领域,直到150多年后才出现了爱因斯坦。阻止人类进步的只有人类自己。破坏我们纯真内心和旺盛想象力的既有现实的残酷还有自我设限的囚禁。我们本来无所不能,只因世界上有了现成的路我们便懒得寻求其他出路了,这也恰恰人到中年愈发平庸的原因。甚至人随着年龄的老去受害者转而成为了新的施暴者,变本加厉的固执于旧的世界。用旧的思想和眼光看不到未来,逃避解救不了内心的孤独。你骗得了整个世界,但是你受不了内心的质疑。第一个瞧不起你的人从来都是你自己。就类似影片苟活于地下城的难民,深埋在地下5公里的活棺材不见天日。

        因为我还不是一个原著派,也不是教条的老学究对一些电影里面生硬的对话、剧情逻辑BUG、演员演技瑕疵都不特别在意。这片子让我看到了灾难只能牺牲肉体,无法消灭精神。既然已经没有希望了,与其坐以待不如背水一战。当然完美主义者肯定对此锱铢必较,毕竟这是每个人独立的观点不代表吹毛求疵。一个比较争议的人说过“不能因为是中国制造就降低标准,中国标准为什么要比世界标准低呢?为什么就要代表粗制滥造呢?“客观的说这是部不错的电影,在中国的科幻电影里面算是里程碑,站在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在我们而言真的挺难,太多的媒体在鼓吹、在聒噪,超量的信息消耗损害着你的判断力。然后我们就被某些人左右了。上纲上线的评论是不是过于迂腐了呢?中国人已经不是东亚病夫,我们现在是东方巨人。几十年来欧美文化输出,篡改不少记忆,一代人的眼里英雄形象早就从岳飞、关羽、卫青变成了超人、蝙蝠侠、蜘蛛侠。那些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的电影里面竟然没有一星半点的中国人做主角。多少年后,我们可以和世界大国分庭抗礼了,也小有成就、出了一些为世界瞩目的成功。干嘛还是那么自卑?难道非要全欧美白人主演、全英文的科幻电影才算真正的科幻吗?已经这么有自信了还认定中国做不好这做不好那,做不出科幻电影未免太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这一点不敢苟同。当然也不要盲目自信、目空一切,在不过一百多年的世界范围内,殿堂级的电影廖若繁星,这片子还排不上。他是部优秀的电影可以是名作是佳作但称不上伟大。这件事就没有必要较真,《流浪地球》是用心讲述了一个故事,提出一个空乏的希望,然后留白。他缺少一个深邃的灵魂,一种深刻到发人深省的思想,让每个人对号入座感同身受的情感寄托,一种振聋发聩的颠覆全世界认知的宣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个人生都好像在流浪,有的人在逃避,而有的人在寻找。扪心自问,何去何从?

番外:

        因为有了好作品保驾护航,又制造不少噱头,这部电影一时间鲜花卓锦、烈火烹油。在目前这个信息发达但是优质资源匮乏的文娱世界里,估计很长时间刘先生都会成为影视界一个大IP,成为资本界的宠儿,成为观影群众竞相追逐的对象。话题永远是最高明的营销和传播手段,制造话题营造舆论焦点是扩大宣传的法宝。所以铺天盖地的八卦、不厌其烦的报道最终目标无外乎吊足你胃口、让你走进影院或者带他人走进影院消费。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基本都是被套路着像一个傻瓜一样,被牵着鼻子拉到了影院。如果片子看得爽就好比这位厨子做的菜符合我的口味、并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之前就是低调的营销。看得不爽就像这厨子的菜倒了胃口,或低于他的一贯水平,则他们之前的营销就是无耻的炒作。世界上很多人都秉持着两分法的原则看世界并且用这样的原则去要求或者说绑架别人用同样的眼光去丈量世界,这样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原则逼迫人们不得不去站队。我不喜欢站队。但是老婆喜欢这部电影,给我留了作业写下影评。这也算另一种站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的目标不是逃避到世界的尽头 而是寻找一个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