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点读书学习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现在是凌晨3.46,身边是酣睡的宝宝,窗外是夜色中的高楼,我夹在其中,一边是爱,一边是世界,一边是热爱的生活,一边是向往的自由。

写作,是其中的链接,拥抱了爱与世界,生活与自由。


                    文字梦想遇见价值担当

黑夜里,手机屏幕照亮我的脸,也照亮我的文字梦想。

在我人生所受到的夸赞中,绝大多数得益于文字,人们通过文字看见我的才华与才情,评价我为才女。但对此,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不自知的状态,缺乏广厚的阅读,没有素材积累的习惯,也做不到长期写作,这些都让我觉得“配不上”。

有句话说,你想拥有一样东西,首先你得让自己配的上它。

关于写作,除了那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埋藏在内心的热爱,我空空如也,恰巧给学习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加入十点读书的写作营,是我看见并抓住了,上帝伸出的援手。

我并没有报以速成的期待,我对太过于快速的事向来充满怀疑,我只是好奇,写作能如何被教授。

写作,是可以被教授的。

十四天的写作课,一节课50来分钟,每节课都是满满的干货,让写作模糊而朦胧的身影,变得清晰而具体。

什么是“好”与“不好”,怎样去实现“好”,虽然讲的是新媒体写作,却能类比到其他的写作领域。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酒酒老师在一节课的结束所说的,一篇文章好不好的标准不是它是否是爆款,而是选题的意义,内容的价值和观点的独创性。

这让我坚定了新媒体写作产生的时代或许是浮躁的,受众的阅读或许是碎片的,但作为一个未来的内容制造者,仍要明白何为追求:用被大众所接纳的形式,去输出有价值的观点与内容,表达心中所想。

根正才能苗红,写作营在意识层面的导向,让我看到品牌担当,更新了我对新媒体的认知,是一群踏实的人在做着快销的事,迎合,有时候也是为了影响。


                创作困惑遇见指路良师

我是一个有六年电视专题经验的编导,也是一个在自己的公众号领域原创过一百多篇文章的写作爱好者,而今,我踏入的新媒体写作领域,仍旧环绕着写作,在形式上却大不一样。

董卿说,千百年来,好故事的内容是一样的,但讲好故事的形式却不断变化。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及现代语境下的“新媒体写作”。

我很庆幸自己迈开的这一步。

在过去的六年,身处传统媒体,我们一直在为它的式微而唏嘘,而现在我知道了它式微的必然在于它与这个社会的不相适应。

我曾告诉自己择一事,终一生,常常为偶然的,对传统媒体的叛离之心,怀有愧疚。但如今我明白了,我不能叛离的是文字承载的内容,文字之于这个社会的价值,而不是赋予它的形式。

学习新媒体的写作技巧,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是我的学习期许。

写作,对我并非难事,心有沟壑,下笔千言。但在我自以为习得要领的投稿,却一次一次被拒中,很庆幸课程总能及时的解答迷失,让我明白被拒的原因。

新媒体写作,已有很成熟的一套写作系统,将课程内容作为标准,排查自己稿件的问题,让我的写作之路变得很清晰,不再是摸不着的灵感,或者没有抓手的无措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课程将写作这样原本虚无而复杂的一件事,分解成了一个一个可操作的步骤,只需一步一步遵照执行,在正确方向上的每一次迈步,都是朝着目的地的靠近。

我不再困惑,事有八九,先做一二。


                      深入,才能浅出

作为授课老师的阿咪老师和酒酒老师,分别是十点读书和小十点的主编,“主编”是一个头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凭借日复一日的积累得来的成果。

在课程中她们信手拈来五大模板,十个标题技巧……因为是凝练过后的精华,做起笔记来很简单,但真正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得当,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境界。

十四天的课程无法让人习得“万物“,但若是习得了道,就不怕生不出万物。

阿咪老师在答疑课程中,针对同学的提问“文章改无可改”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你之所以改无可改,是因为你看的不够多,看的不够深,就像让没有画画底子的人去画一幅画,他也很容易改无可改。

结合《故事》中对“写“与“改”的解读,“写”是感性层面的表达,“改”则是理性层面的思考。

每个人,只要愿意写,就不缺感性层面的表达,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理性层面的思考,感性上升到理性,是需要规则与规律的。

写作课,就是一门能让人获得理性的课,它一定是课程设置者无数次感性螺旋式爬升到理性,回馈给大众的成果。

要做好一件事,或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或者跟专业的人学做专业的事。

在专业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已是学习道路上最高效的方法。

今天,十四天的打卡营正式结束,我不用再每天打卡两百字以上,但此刻我却遵照内心的渴望洋洋洒洒地写上了近两千字。

习惯的养成,它不打招呼,一声不吭,现其真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十点读书学习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