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此刻是一枝花》Day 13—21

(2020年2月1日-21日 Helen3.3读书会第17期)

Day 13阅读:第一章

禅修培养完人

练习即道

冥想:多思则罔(wang)

到内心去

禅修培养完人:1、通过精神修行实现发展。在某个时候,出于现实考虑你坐下来,仔细思考自己的人生,叩问自己是谁,追问漫漫人生意义何在。
2、这些古老童话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在千百次的讲述中被提炼出来,指引我们在面对内心以及外部的“妖魔鬼怪”、黑暗“森林”以及茫茫“荒原”时求得生存、发展和完善。(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它们是我们心灵的不同层面,沉潜在我们的意识之下,被我们本能地躲避;要想达成协议,先决条件是要与它们交流。虽然也许这种交流令你望而却步,因为它会让我们有种深入到了黑暗、未知、神秘世界的感觉。
4、在佛教中,实现内在发展的工具是冥想。即便在童话中,要想见到塘中青蛙,也得用桶舀干池塘才行。这种反复内俢、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心力量,才不过仅是入门而已。内俢是一个反复“锻炼”的过程。通常你得忍受“高温”。
5、第4就是荣格及其追随者们所称的心灵工作法[插图],即通过了解弯弯曲曲如迷宫般复杂的心灵世界,更深入地发展我们的个性。那“高温”锻炼并梳理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的身体。
练习即道:1、道和法还指万物演变之理,指一切有形无形之物依循之理。天下万物,无论我们从表面看来是好是坏,就其本质而言,都合乎道。我们理应学会理解这种潜在的契合,无论生活还是决策,都应循道而行。
2、然而,我们经常辨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正确之道,结果,这一方面使我们有了自由空间,更显出道德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却也使我们深感不安、犹疑不定,甚至会彻底迷失方向。
3、不断自我深化的目的和动机使我们生出一种盲信,觉得自己知道很多,而其实我们一无所知。
4、有时候向自己承认我们并不知道路在何方,并乐于接受来自任何意想不到之人的帮助,会对我们很有好处。
5、如果任由人类天性中的自大和傲慢控制我们,而忽略了万物秩序,那么我们最终会在人生路上陷入僵局,进退维谷,转身不得。
6、只有心怀万物之道、乐于承认自己并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7、他从他人的背叛和出卖中吸取了痛苦的教训,他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后才掌握了个人的全部力量和智慧。小王子成了国王—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的人。
冥想:多思则罔1、一不小心,我们的思考就能轻易把我们生命中其他同样宝贵、同样不可思议的东西排挤出去。清醒往往是第一个牺牲品。
2、意识与思想并不等同。它存在于思考之外,虽然它利用思考,推崇思考的价值和力量。意识更像是一个容器,它盛放、容纳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看清思想就是思想,使我们不至于将思想当成现实。
3、意识,我们从每一刻中有意地梳理出来的意识,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即便在这样的碎片中,我们的基本天性也早已完整合一。它不仅没有被繁杂的思考局限,而且它自己就是那口容纳所有碎片的“锅”。意识整合的过程,就是盛容的过程。
4、冥想不是通过更多思考来改变思考,而是观察思考本身。观察的过程就是盛容的过程。观察自己的思考,独立于这些思考之外,这样你才能体悟到思考本身带来的极度自由,从而使你摆脱这些思考模式带来的束缚。这些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思考模式往往力道强大,它们不仅狭隘、荒谬、自我、经常使我们固步自封,而且完全就是错误的。
5、更确切来讲,这种练习目的是要我们理解思想的本质,理解我们同这些思想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使这些思想为我们所用而不至于使我们成了思想的奴隶。
6、如果我们决定积极思考,也许会有些用处,但是这不是冥想。只是更多的思考而已。正如我们会轻易沦为负面思考的囚徒一样,我们也会很轻易地沦为所谓积极思考的囚徒。
到内心去:1、在正式修习的静默中,我们确实把能量转向内在,结果发现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中就蕴含着整个世界。
2、长期沉浸在内在世界中,我们会渐渐意识到,总在自身之外寻找幸福、理解和智慧,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此处我并不是说无论上帝、环境还是他人都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幸福、获得满足,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的内心,能自在地——这种自在源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拘无束、源自于非常熟悉自己的身心——面对外部世界,那么我们会获得更深沉浓烈的幸福、满足以及理解。
3、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沉浸在寂静中,审视内心,我们会触摸到内心中最真实、最可靠而又最容易被忽略、被荒疏的东西。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拉扯,如果能全神贯注于自身,哪怕只短短一刻,不去他处另做他事或设法取悦自己,那么无论身处何处,我们时刻都能自在,都能对一切心平气和。

不必出门去看花
朋友,不必费劲,不必出门
花就在你心里
一朵花绽放千片花瓣
足以提供一席之地,
静坐此地,你会在
心里心外、园前院后
看见美丽
——卡比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Day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