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关于认知与智慧

1.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 —— 合作的四个原则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提示语: “ 不要XXXX ,谢谢合作 ” 。这是合作吗?当然不是,它一来不具有持续性,二来不具有普遍性。这是要你服从,是谢谢你守规矩。

那么什么叫合作?合作有四个核心的算法:( 1 )合作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起点,哪怕你要获取自己的利益,也不能与对方的利益形成冲突。与此相关的附属原则是:合作不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2 )我们常说 “ 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合作 ” ,好像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但事实上,不是你选择合作伙伴,而是合作伙伴选择你。( 3 )合作总是表现为利他主义。( 4 )利他主义不是目的,合作的真正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近似于生命、可持续生存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的双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在这个合作当中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就成为了这个生命体中的重要器官。

2.  什么是道德? —— 道德问题 = 认知问题道德绝不是简单的利他主义。

要弄清楚道德和认知的关系,我们必须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好心办坏事?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认知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有些善也是,一时的小聪明让我们陷入到了管窥效应中,只看到了局部,没看到整体,于是就造成了局部的善,整体的恶。贝佐斯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这里的聪明就是局部的聪明,善良就是整体的善良。如果你看不到整体只看到局部,就会导致《狼图腾》那样的悲剧。所以我们说,道德问题说到底,是认知问题,关乎全局意识。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善良的人,本质是让自己的认知更优化,而这个优化是时刻警惕自己不要陷入到管窥状态。

3.  什么是自由? ——“ 三步走 ” 抵达自由什么是自由?由自己吗?可自己是谁?你的选择真的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吗?未必。关于什么是自由,我们可以参考哲学家安 · 兰德的见解。在她看来:只有做到孤独而强大才可能是自由的。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有三个特点, ask for nothing (无所求)、 expect nothing (无所待)、 depend on nothing (无所靠)。通往 “ 自由 ” 的路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不要做奴隶,即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当你对别人有所求、有所待、有所靠的时候,你已经是奴隶了;第二步,做自我。 “ 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 的这种状态就是 “ 做自己 ” ;

第三步,让自己成为某种使命的奴隶,依附于一个远比自己大的力量去担当一种巨大的使命。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 ” 成为这样一个背负巨大使命的死心塌地的奴隶,这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对第三步有困惑,不妨想想,当你被亲情(孩子)、爱情(伴侣)、理想(事业)束缚,心甘情愿为它奉献一切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无比自由和幸福。

4.  什么是智慧? ——“ 权变 ” 的实践智慧我们的认知要想达到智慧的高度,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一根筋地追求一种自认为唯一正确的东西,这是最低的层次;第二阶段:明白了很多事情不是唯一正确的,还有第二种可能,但陷入到了 “ 既要这样,又要那样 ” 的困惑中,常常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第三阶段:知道生活中 “ 既要这样,又要那样 ” 是体现在每件事情上的,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完全相反的东西融合起来,让两种力量都包含其中,这才叫有智慧。这也是孔子所说的 “ 不惑 ” 的状态,还是史蒂芬 · 柯维所说的 “ 第三种选择 ” 。

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才能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 —— 孔子所说的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把 “ 从心所欲 ” 和 “ 守规矩 ” 做到统一。这和菲茨杰拉德所说的 “ 高等的智慧是心存两种截然相反观念的同时还能正常行事 ” ,也是一个道理。

5.  我们能从成功学故事中学到什么?—— 延长故事线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充满了偶然,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由一连串的偶然组成的,成功人士也不例外。但是讲成功故事的人,他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产品,并且让我们相信,这个产品就只有一面,只包含这一种特定的逻辑。我们心里要清楚,事实并不是这样。既然一切都是偶然,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如何减少偶然性造成的伤害,将不利的偶然性转化成有利因素?一个很重要的

能力就是延长自己的故事线 —— 只要故事还没结束,一切就还有转机。让不均衡分布的偶然性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头相对均衡,胜算就会增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关于认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