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曾国藩007 量变能引起质变


曾国藩日记原文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早饭后,因腹胀有病,不见客,亦不治事。与程颖芝围棋二局,与少荃、眉生等鬯谈,王明山来少叙。

冯竹渔自广东购寄千里镜二具,在楼上试验,果为精绝,看半里许之人物如在户庭思咫尺之间。其铜铁、树木等,一经洋人琢磨成器,遂亦精曜夺目。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余志学有年,而因循悠忽,回思十五年前之志识,今依然故我也,为之悚惕无已。


01

日记中记了这样一件事:冯竹渔从广东寄来了两个望远镜,曾国藩拿来一试,看半里远的地方的人物就像近在咫尺,不禁有这样的感叹:一般的东西,如铜铁、树木等,经外国人一琢磨,就不一样了,就变得精彩夺目。因此联想到天下的东西,经过精湛打磨,都能变换本质,又联想到人的学习,如果能够做到日日新,去下苦功,何愁不能变化气质,进入超凡入胜的行列呢?

由一个具体的事物,联想到天下万物,再联想到人的学习和提升,说明曾国藩非常善于总结归纳,要知道这是在闭关锁国的1861年,跟今也已有150多年。


02

归纳法和演译法是我们现在做科学研究,认识世界用得最多的方法。

归纳法指的是通过对客观世界重复的观察,总结出同类事物普遍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同类所有事物的认识方法。

金能导电,

银能导电,

铜能导电,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根据归纳得出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的猜想,再去证明或推翻这种猜想,从而得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一物理规律。

演译法是是指以一定的理论认知为依据,从事物的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也会死。


03

归纳和演译往往同时进行,可以用在几乎所有学科,包括商业上。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通过对一些经典的案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初创企业如何取得一席之地而生存下来,甚至颠覆大公司的商业理论。乔布斯很推崇这本书,书中的理论一度非常流行。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能跨越时间、空间、学科、行业去进行归纳和演译,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复去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常说的的跨界思维的精髓。


04

归纳和演译不一定正确,那也没有关系,归纳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我们在做归纳和演译的时候,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归纳出了这样的规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很可能在某一天被证明是错误的。

曾国藩的这段话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不一定科学,一般条件下,物质的本质无法改变,例如:石墨和金刚石都属于碳单质,它们是由相同元素构成的同素异型体,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却有不同的物理结构特征,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在特殊的条件下,金刚石和石墨可以互相转化。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玉不琢,不成器,人要变化气质,要改正缺点和毛病,非下苦功夫不可,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如此,一切习惯和本性都能改变。

这样看来,常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是只是一种托词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透曾国藩007 量变能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