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天才:一直被世人误会的梵高

你了解真实的梵高吗?

是知名画家,也是投资天才,一幅画价值5亿,投资20年增值10倍,梵高的“资本”远不止此。

梵高生命的最后70天是在奥维尔镇的拉乌客栈度过的。

拉乌是客栈主人的名字,他有一个世俗却又充满幻想的妻子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拉乌和拉乌夫人都曾幻想过更理想的生活状态,他们尝试过、努力过,最终还是被生活抛在这家小旅馆里,过着波澜不惊、无甚惊喜的日子。孩子们在乡野间长大,时不时要接待那些无法按时付账的住客,拉乌接受了这简单而繁重的生活,不再怀有其他抱负。他经常说,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健康。他拍着肚子说:“这才是我的资本!”

梵高,这位拉乌客栈的住客,显然是另外一种人。

那么,梵高的“资本”是什么?这个在37岁就匆忙结束了自己生命的年轻画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了解真实的梵高吗?

壹 / 选择

小区的楼下新开了一家画室,专门教小朋友绘画。画室一进门的墙上,赫然贴着梵高的《向日葵》,画面底下是梵高的名言——“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展示区贴满了孩子们稚嫩而又热情洋溢的习作,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个孩子临摹的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我和一个学油画的朋友谈起梵高,他平静地告诉我,梵高不只属于画家圈、艺术圈,梵高是国际的、大众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梵高,简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如今的人们,不管对梵高的印象如何——穷困潦倒、癫狂痴迷抑或是天赋异禀、绝世天才,记住的都是作为画家的梵高。

但是,梵高不是天生的画家,也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画家这个职业。在拿起画笔之前,他曾做过画廊学徒、传教士,直到1880年,在他27岁的时候,梵高才真正开始实践他的绘画计划。

从传教士到画家,这样的职业转变不是偶然发生的。1879年10月,梵高传教士的职位被一个新的应聘者接任,他被认为缺乏这个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比如组织筹备能力和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能力。这是他职业转变的一个客观原因。而从主观上来说,他在一个牧师画家那里看到的一幅绘画草图,或许触发了他敏感的内心,让他发觉了画画的意义。他曾尝试将福音传教活动与绘画的研习结合在一起,但没有成功。

在失去传教士的职位之后,梵高的父母放弃了梵高可能成功的所有希望,只希望他有一份工作,保证他基本的生计并使他远离危险。“为改善他的生活”,弟弟提奥也建议梵高选择面包师傅或信件和明信片笺头的设计者等工作。

他已经27岁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收入,执意要选择画家这个新职业。他对弟弟提奥提出的“糟糕透顶的方案”感到不满。他似乎已经决定走上艺术的道路,他对绘画、对艺术的计划,绝不是为了谋生,不是为了成为信件笺头的设计者或某个刊物的插图画家,也不是为了“固定他的记忆”。梵高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什么?在1888年9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在一幅画里,我尝试像音乐那样诉说一些抚慰人们心灵的东西。”他从博里纳日搬去了布鲁塞尔,为了学习和练习绘画。

克里斯多夫•布罗沙尔在《梵高的资本》推荐序里说,他研究了那些伟大的金融投资家,他发现,这些投资者能够预言世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信念坚定,不知疲倦地工作,有时能坚持数十年来说服一群客户投资自己的项目,以此积累支持,直到有一天历史能验证他们观点的正确性。《梵高的资本》一书作者、梵高研究所总理事伍特•范•德•维恩惊讶地发现,这些投资者有远见的坚持以及意志的力量,简直与梵高一模一样。

不稳定、难以理解、冥顽不灵,对这个在职业生涯中屡屡受挫的未来画家,外界的评价显然是不友好的。当时的梵高声名狼藉,却固执地为画家这个新职业而激烈地抗争,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在新职业选择上的坚持和坚定意志,算不算画家梵高的第一份“资本”?

贰 / 远见

19世纪的欧洲,绘画艺术流派纷呈,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派等纷纷登场。现实主义因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而备受欢迎,古斯塔夫•库尔贝、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广泛流行。梵高就曾临摹过米勒的多幅作品,比如《第一步》《收割者》《播种者》《午休》等。

然而,梵高并不属于现实主义画派(艺术史上通常把他归为后印象派),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不符合梵高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他想做的更多。

1881年秋天,梵高来到海牙定居,他在自己的画作上留下“文森特画室”的印记。这体现了梵高的企业家逻辑:画室的印记,是品牌的象征,是便利买画的人识记梵高作品的形象化标签,一个企业要做好,自然少不了这种品牌效应。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文森特画室”的印记,也代表了梵高特有的绘画思想和绘画风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和画纸传递一种真挚的情感,让画作活起来,具有生命力。这就像画苹果。画一个跟实物很像的苹果对很多人来说易如反掌;但要画一个苹果让人有想吃的欲望,抑或是让人感到恶心、担忧、安心,又或者给人一种丰足、诱惑之感,让人感觉到岁月流逝或生活的朴素,却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

在梵高生活的年代,现实主义画派占据主流,印象派还处于初兴阶段。但梵高敏锐地察觉到印象派运用光和色进行表现和描绘的妙处,他在龚古尔的作品中了解到日本绘画风格,又把日本浮世绘的画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来。令人惊艳的构图和充满活力的色彩处理,让梵高的画有了独特的梵高味道。尽管这些画在当时并没有被市场广泛接受,梵高的画作只卖出了寥寥几幅,但梵高在绘画作品风格把握上的远见,为日后画作大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不只是梵高,梵高的弟弟提奥,这个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市场崭露头角的新星、才华横溢的艺术商人,也对印象派情有独钟。通过明智的交易和购买,梵高兄弟获得了印象派画家(包括后印象派画家)德加、高更、塞尚、图卢兹-劳特累克等人的画作,当时没有人看到这些画作的价值,而今天,这些画价值数亿欧元。2015年,高更的作品《你何时出嫁》以近3亿美元的价格售出。

梵高的远见还在于,他使用质量最佳的颜料、画布和画布框,以让自己的画作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等待被世人欣赏的时机来临。虽然从短期来看,由于原材料价格奇高,这样做获利有难度,但从中期来看,这样做使他的作品的色彩比同时代人的更加明亮和持久,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保证了卓越的持久性。当同行们的作品的精妙之处随着时间消失之后,梵高的画将永葆华丽。最后,他的作品将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可靠的见证。

130多年后的今天,梵高的远见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叁 / 投资

1853年,梵高出生于格鲁特-津德尔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他父亲的两个兄弟是艺术商人,还有个兄弟是上将。梵高有五个兄弟姐妹,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和他的关系最为密切。

梵高和提奥既是兄弟,也是朋友,还是共同合作的商业伙伴。在艺术品市场中,两兄弟合作共事,梵高负责创作及开发市场,提奥提供必需的金钱资助及负责销售事宜,两人一致同意共同分担他们事业的损失或利润。

1886年2月,梵高来到巴黎,提奥一直生活在巴黎。从1886年到1888年,在巴黎,梵高两兄弟加强了合作。梵高画画,提奥卖画。除此之外,他们还打算成立一家公司,除了经营梵高的作品,也经营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尽可能地接近巴黎的艺术家,如图卢兹-劳特累克、西涅克、修拉等,寻找投资的机会。1888年10月,梵高在写给高更的信中说道:“我们与画家们讨论的范围更大了——我们与基约曼、毕沙罗父子和我之前不认识的修拉相谈甚欢。这些讨论总是……与维持画家们的物质生活和创作所需要的物质支持(颜料、画布)有关,与保持油画被创作的当下和被售卖以后价格中属于画家的部分有关。”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巴黎回到阿尔勒。在这里,他启动了一项新任务,这个任务由三个部分组成,比如筹划一间可以容纳几位艺术家的画室,以优化他们活动预算的收支情况。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房子,换上新家具,多次给高更写信,邀请高更加入画室,尽管高更在与梵高共事仅两个月后便匆忙离去,这次合作仍让梵高兄弟拥有了几幅高更的作品。

肆 / 勤奋

梵高是一个勤奋的画家。他全身心地、没日没夜地投入工作,在10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约870幅油画作品、1000多件素描作品。在生命的最后70天里,他创作了80多幅作品,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幅作品。梵高的高产,世所罕见。

在成就艺术事业的同时,梵高还进行了广泛的阅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项统计发现,在梵高留下的书信中,他谈到的著作有500多部,涉及神话、诗歌、小说、戏剧、历史、传记等,谈到的作家有200多位,从古希腊的荷马到与他同时代的左拉、莫泊桑等。为了让自己的艺术精进,梵高阅读自己欣赏的艺术家的传记,这些艺术家包括米勒、德拉克洛瓦、左拉、伦勃朗等;阅读有关色彩的理论,钻研日本艺术;在普罗斯旺-圣雷米疗养院时,还重读了《绘画概论》。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梵高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从1872年到1890年,梵高写了819封书信给家人、朋友和艺术家。这些书信绝大多数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他在信中表达了他和弟弟间深厚的感情,他的梦想与失望、友情与争执、与病魔的抗争等。除了文字,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还常常附带自己的创作手稿。

在很多人眼里,梵高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天赋,他本来就是一个天才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天才的疯子。但在梵高看来,他必须努力工作来发展自己的绘画天赋、不断提升才华。《法国信使》刊登的一篇颂扬梵高作品的长文写道:在19世纪90年代初,梵高在世之时已经清楚地知道,他的荣誉不是来自他的天赋,而是来自他的勤勉与耐心建构,这种有意识的、充满智慧的对作品整体的建构,使他的作品的价值体现为深度、力量和一致性。

伍 / 成功

梵高并没有像莫奈那样,在有生之年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他一直靠家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接济生活。而在艺术评论界和公众那里获得成功也绝对不是梵高的直接目标,其实在他去世之前其作品已经备受认可。

1890年1月,年轻的评论家G•阿尔伯特•奥里尔在《法国信使》杂志发表了一篇长达17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奥里尔把梵高描述成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在奥里尔笔下,梵高的艺术被提高到了他在两年前似乎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奥里尔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梵高画作价值的人,艺术先锋派的心脏蒙马特,已经准备接纳这位在后世被世人传唱的伟大画家了。

1890年3月,提奥在写给梵高的信中说道:“我没有再回到独立艺术家协会,但总是去那里的毕沙罗告诉我,你在艺术家当中真的获得了成功。”

梵高是渴望成功的,在1888年8月写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如果成功来临的话,那就很好了,我们的生活更为宽裕也不是坏事。”但是,梵高又惧怕成功,他担心在事业有收益之前就获得成功。对他的成功的过早的认可会阻碍他继续进步。还是在这封信中,他继续写道:“‘您觉得,一个艺术家具备天赋又拥有声誉就能一劳永逸了?’相反地,他最终会产生并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您知道,巴西的萤火虫以闪亮著称,以至于女士们在晚上用大头针将它们别在自己的头发上吗?荣誉美不胜收,但是,这种荣誉之于艺术家就像是大头针之于萤火虫。”

梵高或许就是带着这种忧虑和恐惧离开人世的。梵高在世时,甚至不能通过绘画来维持基本的生计。令人感叹的是,两兄弟去世后不久,梵高的作品和梵高兄弟的投资即换来丰厚的回报,且延绵至今。

提奥去世后,提奥的妻子乔安娜•邦格成为这些遗产的继承人,她不遗余力地致力实现艺术品的变现和大幅增值,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经过她的运营,梵高兄弟的艺术品在20年间增值了10倍。1987年,梵高的两幅画作《向日葵》和《鸢尾花》分别以3879万美元(相当于当前的人民币2.5亿元)和5390万美元(相当于当前的人民币约3.5亿元)售出。1990年,《加歇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元(相当于当前的人民币5.3亿多元)的价格售出,这一价格打破了当时的世界记录。

乔安娜•邦格保留了梵高那些堪称精品的画作,这些作品成为今天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有近200万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地前去参观,然后带着当场购买的纪念品离开。

由于时间仓促,在梵高兄弟去世之前,他们的公司尚未注册,但这个公司在1886年至1890年间确实在筹备。如今,梵高兄弟公司已经成为一项成功的文化产业。2016年,该产业的营业额达数十亿。

——《梵高的资本——为什么梵高兄弟比巴菲特更厉害》读后感

(作者:刘亚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资天才:一直被世人误会的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