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要点总结

今天我们来看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主要是三部分的内容:从众,说服和群体影响。这三部分对我们的个人生活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从众,要区分从众与否,关键是看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保持不变。

假如你内心并不认同,只是表面上采取了这样的行为,那就是属于顺从。若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我们会称为服从。而接纳往往会紧跟着顺从,不仅在行动上,在信念上也保持一致。

从众研究有非常多的经典研究:

包括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它说明了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误估计,形成错误的规范。这种规范哪怕是一年之后再单独重测,被试者依然会遵循群体规范。

阿施的线条长短判断研究,就表明了大家蛮容易受到群体影响而颠倒是非黑白对错。

谢里夫和阿施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明显的重重压力,也就是没有团队合作的奖励,也没有更个人化的惩罚。但是即使在这样子的情况下,大家已经显示出了如此大比例的从众行为。

第三个是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说的是大家服从权威的一个程度,他还进一步的考察了什么因素引起服从,比如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权,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性。

这些经典的研究提醒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尤其是注意社会思维中讲到的登门槛现象,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坠入陷阱的?

因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可以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有时候还是螺旋形上升的,所以当你去接受了一个小一点的要求的时候,慢慢的,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你可能最后就会演变成严重不同的一个行为。

同时情境的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假如我们对一些邪恶听之任之,常常就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不是有意思的去作恶,但是最后也还是会使我们向残忍屈服,赞同谬误。

还有就是基本归因错误,之前也说过,我们自己会为我们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一个合理化的归因。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主要原因是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规范影响是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所以在公开做出反应的时候,从这种程度就会更大。

那信息影响就是来自于其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当我们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的时候,从种程度也比较大,因为会觉得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好像知道。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其实主要就是信息影响。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说服。其实说服是非常具有实操意义的一个章节,当我们了解了说服的途径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学会怎么去抵制被说服,或者是怎么去说服他人。

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

中心途径是大家有能力并且全面系统的对某个行为进行思考,那就会比较关注论据,就需要你拿出比较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论据。

外周途径是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但是中心途径是可以引起人们更加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的,而外周途径的影响是比较短暂和表浅的。

说服的要素,大家回想一下,一般来说我们会更容易相信怎么样子一个情景下的信息。

其实分为几个部分,一个是谁来和我们说,若是传达者是我们比较相信的专家,我们觉得是可以信赖的,这种可信度就会让我们比较相信这个说服的内容,但是这种可信度是会容易被遗忘的,随着时间它是会消退的。

还有就是我们可能会更喜欢长得好看或者和我们比较像的人传达的观点。

在相似性上面,若所说服的这个主题,是偏向主观偏好的,越相似的人最有影响力,因为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若是事实做判断的话,尤其是客观现实,不熟悉的人士确认,对增强信心更有帮助。就是会觉得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大家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话,那就更可信。

第二点就是信息的内容,假如我们初始态度是来源于情感的,当然就会更容易被情感性的论点说服;初始态度是来自于理智的,那么理性的论点则会更加有效。

情绪也会对我们有影响。

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是比较容易进行积极的思考,另外一方面他也是与信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我们的论据没有那么有力的时候,可以挑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有可能他会帮你补充一些论据,因为他们进行了非常积极的思考,同时也会更容易赞成这一个观点。

唤起恐惧,其实就是引发消极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引发恐惧的时候,也要看具体情况。假如它是一个和令人愉悦的行为有关,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然后在让我们意识到威胁和严重性的同时,能告诉一个解决办法的,这个时候的信息会更有效。

因为当我们觉得没有办法解决时,即使再恐惧也没有办法,这时是不会真正的形成到行为的改变的。

除了情绪还有差异,如果是存在一个可信,不容忽略的一个信息来源的话,那么一个与信息接收者差异很大的立场,就会引发最大程度的观点改变。

如果一些观点的反面和正面我们都有所了解的话,同步去论述两者,是会让大家觉得你更加客观的。其实这也是在英文写作里面经常会要求的,只有你去讨论了相反的观点,才会让相反的观点的人觉得你是有思考过的,你只看到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是能让它更显理性的。

最后就是首因效应和近音效应。 

首因效应其实就是第一印象比较重要,我们集中力特别容易出现在最开始的时候。近因效应就是在时间上来说,我们肯定是越近的事情的记忆是越深刻的。

所以若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息的时候,以及我们听到后面的信息立刻表态的话,近因效应是会更明显。

若两种信息是连续的,没有时间的区隔,就不会造成遗忘的问题,那就会出现首因效应。区别主要是遗忘的关系。

除了传达着本身和信息内容,我们还要关注沟通渠道和听众。

沟通渠道的话,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其实是会不一样的。

对于比较简单的信息,图像化这些是比较有用的。但是当我们需要去理解和回忆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文字了。因为文字是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做出理解的,所以难度较大的信息,比如说我们要阐述一个比较艰辛的科学理论,以论文的形式肯定还是更具说服力。

然后听众,我们常常说,要看你的听众是谁。要看听众能听懂什么以及他们的一个接受度,要用不同的一个方式。


第三部分就是群体影响,群体指的是两个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这里是一定要互动并相互影响的,否则你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不能称之为群体。

群体影响主要有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

社会助长就是说由于他人的在场,无论是纯粹的他人在场还是拥挤现象(众多的他人在场),其实都会唤起我们的优势反应。虽然这里是用优势反应来表述,但是优势反应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主要就是因为评价顾及和分心。

社会懈怠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是否会减少努力。根据上面,我们唤起的原理,评价顾虑这点来说,就是一旦受到他人的观察,那个体的评价顾虑就会有所增加,这样就社会助长就会发生,但是我们消失在人群中的时候,这个评价顾虑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会发发生。

但是假如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在群体里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或者周围的小组成员都是朋友,这时候的社会懈怠会有所减少。

去个体化就是我们隐匿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自我感。

当我们弱化自我意识时,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了就是。我们要非常警醒,自我察觉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

最后是社会影响的三个例子,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和少数派影响。

群体极化说的是通过讨论,通常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为什么会产生极化?主要是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信息影响,就是由于相似的观点不断的得到重复和更多的一个收集,所以我们就进一步的认同了这一个观点。

规范影响是因为我们希望在群体里面去表现自己,获得喜欢。所以我们会将我们的观点表达得更加强烈而获取关注。

群体思维其实原理也是类似的。

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一方面是因为群体成员高估了群体的力量和权益,有一种无懈可击的错觉,还有对群体道义的无可置疑。群体成员还会在想法上变得越来越接近。

少数派影响,假如少数派是非常坚定的,有可能就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