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炙读解汉字的秘密 (二)文字的比较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从小先学会了语言,然后才能学习文字。

    现在世界上的文字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形文字,如我们使用的汉字;另一类是拼音文字,就是汉字之外的其它文字。

    下面,我以世界上比较通用的英文来和汉字做一下比较。


图片发自App


    先说汉字,汉字的基本构件是笔划:点、横、竖、撇、捺、折、弧。这些笔划中只有“横”可以单独成字使用,即“一”字。其它笔划是需要互相搭配才能成为文字使用的。

    汉字从字型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即可以直接使用而不能再拆分的汉字。如:人、大、小等;这些独体字共有几百个。

    另一类是合体字,是由那些可以作为偏旁部首的独体字组成的。如:样、相、他、信等。这些合体字有几万个。

    这些独体字与合体字可以组成词语并且互相搭配起来,进而成为一篇文章。

    再来说英文,英文有26个字母,这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构件。这26个字母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如:a和i。其它的字母是需要互相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的,叫“单词”。这些单词是不能拆分的,如:my,me,one,ten,you等。

    再有就是“组合词”,即由几个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词。这些组合词是可以拆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词,如:today,sunday等。因为“组合词”的数量较少,所以归入“单词”里用统一的名称“单词”。

    这些英文字母与“单词”互相搭配成句,进而构成一篇文章。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作如下总结:

    一、每种文字都有它基本的构件,不管是笔划还是字母,都是以有区别的线条来表示。

    二、每种文字都包括有由笔划或字母组成的单独字体(独体字、单词),和由这些单独字体组合成的组合字体(合体字、组合词)。

    三、每种文字都可以由这些单独字体和组合字体组成“词”(中文为词、英文为短句)。

    四、每种文字都可以用“词”搭配成“句(英文的‘长句’)”或整篇文章。

    上面这些就是各种文字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优点和缺点。

    一、占用空间上。汉字的基本构件一一笔划种类比拼音文字的基本构件一一字母种类少得多。如果是以基本构件两两相组合在一起成为单独文字时,笔划的组合数量就没有字母的组合数量多。

    但是笔划有一个优点: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一一2B(B,字节,计算机语言。指的是一个汉字在用数字信息技术处理时,占用2个字节,而字母是1个字节。)大的空间内可以重复的交叉和重复的排列。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更多组合,容纳更多的信息。而拼音文字则只能靠增加一个单词的长度空间来产生更多组合。

    汉字的一个字等于拼音文字的一个单词。

    这样一来,原来用汉字表示的意思改用拼音文字来写的话,就会占用更多的空间。所以,一本很薄的中文书籍,翻译成拼音文字后,书的厚度就会增加很多。

    二、在字的数量上。汉字中的独体字只有几百个,而合体字却有上万个。而拼音文字却刚好相反:单词多,组合词少。这也是因为汉字一个字可以加入很多信息,而拼音文字的一个单词却不能占用太多的空间,造出很长的单词。所以拼音文字需要造出更多的“单词”以满足需求。

    三、在书写上。其实两种文字都存在相同的书写通病:书写汉字时,容易多写或少写笔划导致写错字;书写拼音文字时,容易多写或少写字母。在这里,两种文字的基本构件一一笔划和字母的功能和地位是相等的。

    在书写时,单个字母文字比汉字写起来更流利,速度更快。但从整体来看的话,汉字因为占用空间少,两种文字要书写相同意思的文章时,速度相对是无太大差别的。

    中国的古代书法家后来发明了行书,就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尤其是草书的出现,更是将汉字的书写速度提上了一个新台阶。古人可以将一篇文章一气呵成,也不过是须臾之间。特别是,现在汉字实行了简化,这样就更利于汉字书写速度的提高。

    四、在数字化处理上。因为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在计算机的设计上是以拼音文字为基础开发设计的。因为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与拼音文字不同,所以汉字是不能很方便地直接录入计算机的。一度,汉字的输入方法落后于拼音文字。终于,在1986年,王永民先生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使汉字的输入速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方才将此局面扭转。经过训练的“五笔字型”录入员的汉字输入速度已经基本达到“声字同步”的境界。“五笔字型”虽然也有其它方面的缺点,却依然是现在速度最快的汉字输入方法。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定会找到更适合的汉字输入方法。

    拼音文字的单词之间大多数是需要用空格来分隔开的,还需要标点符号来进行区别。如此就增加了空间的占用量。而汉字字与字之间是不需要空格的,甚至在古代人们连标点符号都懒得发明使用。因为汉字(汉语)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多是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字加以区别。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骄傲的说:“我们中国的汉字即然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汉字可以取代其它拼音文字?”

    我的回答是:“汉字不会取代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也不会取代汉字。因为,一种文字是对应一种语言创造的。语言是文字的根源,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字,一种文字也不会通用于任何语言。

    历史上,与我国相邻近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使用过汉字,可现在你看到的却是日本人用的是日文,朝鲜、韩国用的是朝鲜字。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列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

    蒙、元时期先后使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蒙古畏兀字,创造于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蒙古习用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畏兀字即回鹘字,源于栗特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创始于八世纪。

    元世祖忽必列命八思巴创造的新蒙古字颁行后,蒙古畏兀字不再作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间使用。

    至元六年,元世祖颁行新字诏书,曾明确规定,以新制的蒙古字“译写一切文字”,实际上是企图以一种通用字母拼写蒙、汉、藏等各民族的语言。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也是制作汉语拼音字的第一次尝试。但同时兼顾几个民族的语言,在表示音值和构制字体时,都不免存在各种缺陷。

    元朝灭亡后,北元也还用以铸造官印。此后,八思巴蒙古字渐不通用。蒙古畏兀字经过改革,沿用至今。

    现在,另有一种叫“世界语”的语言、文字,也是以“取代其它语言、文字,通行世界”为目的。不过,可以预知的是其结果不会比“八思巴文”好到哪儿去!

    因为一种文字只为一种语言而创造出来,所以,也没有一种文字可以适用任何语言。

    现在,我们在中文书籍中时常也会见到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希腊字母等文字,这是汉字吸收并纳的结果。但需要说明的是,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中已经用到了这些拼音语言。然而,这些文字最多的是用在数学方面,其次是用作表示次序,只是对汉字的补充,并没有进入主导的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炙读解汉字的秘密 (二)文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