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三百六十)(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燕丹善勇士
下联:荆轲为上宾

上下联都是出自魏晋时期诗人阮瑀的《咏史诗》。


【诗歌背景】

荆轲刺秦王,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前,秦国灭燕国之前的一件大事——一件曾被大书特书的关键事件,或者说是燕国灭亡的导火索。

《战国策·燕策三》有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也特意为荆轲立传,对于咏荆轲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

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咏史诗》曰:“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陶渊明也曾作《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姜姓,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因古时“荆”音似“庆”,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也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迁居卫国后,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国43代君王,系魏国的女婿),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古邑名,亦作“野”,其地在今河南沁阳)。

荆轲离开卫国后,路经榆次,曾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gě nie),姓智,全名智盖聂,是晋国贵族智氏后裔,战国末年剑术家,号称天下第一剑客。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载,荆轲曾于盖聂讲论剑术,讲论剑术的时候,讲到不合之处,盖聂发怒了,瞪着眼看荆轲,荆轲便离开了,而且是马上就驾着车走了。

盖聂知道这个消息后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后来漫游到邯郸,与一个叫鲁句践的博弈,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大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之后不再见面。

荆轲刺秦失败后,消息传至鲁句践那里,鲁句践深感后悔。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荆轲到燕国以后,结识了当地的杀狗的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并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杀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并将其推荐给了太子丹。


【作者简介】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原文】

《咏史诗》
【魏晋】阮瑀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类似作品】

(类似词句)燕丹善勇士

【燕丹养勇士】《拟燕赵多佳人》周紫芝·宋

【燕丹善养士】《咏荆轲》陶潜·魏晋

(类似词句)图尽擢匕首

【图尽须臾见匕首】《荆卿歌》赵善庆·清

(类似词句)长驱西入秦

【胡不长携西入秦】《次张邦式韵》谢逸·宋

【长驱西入关】《悲愤诗二章》蔡琰·汉

(类似词句)素车驾白马

【素车白马】《时人为缪文雅语》无名氏·魏晋

【白马走素车】《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唐

【素车白马交横驰】《和章都官洞庭诗》刘攽·宋

【素车白马城南路】《张大资夫人挽词》孙觌·宋

【白马素车分散后】《孟郡王挽词二首》周必大·宋

【几人白马素车来】《别高九万》刘克庄·宋

【素车白马空明上】《观潮》俞德邻·宋

【素车白马迎道旁】《林殿院挽词》徐积·宋

【素车白马春郊道】《陈丈挽诗》李新·宋

【素车白马纵横骛】《望潮》李纲·宋

【素车白马人归后】《挽何南坡》王柏·宋

【不似素车白马】《女冠子 竞渡》蒋捷·宋

【白马素车东去】《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辛弃疾·宋

【白马素车三巷路】《周济美挽词》韩元吉·宋

【素车白马作前驱】《酬王哦松八景 浙江春潮》释居简·宋

【素车白马月中游】《湖州歌九十八首》汪元量·宋末元初

【白马素车回去】《鹦鹉曲》冯子振·元

【素车白马兮来桑林】《补古乐歌五首 祷旱》周巽·元

【白马素车来故老】《送陈元纲巡检葬亲毕还乌江》岑安卿·元

【素车白马尤雄武】《浙江潮》叶颙·元末明初

【白马素车江海上】《钱塘春感六首》王逢·元末明初

【白马素车出门去】《北邙行》梵琦·元末明初

【素车白马违心约】《哭童大章庶子》丘浚·明

【素车白马为君死】《荆卿歌》叶春及·明

【素车白马怒号无】《伍行人庙》张元凯·明

【白马素车应浪说】《钱舜举江潮图》张宁·明

【素车白马情未足】《再过刘会卿丧所卜胡姬为尸仍设双俑为侍命伶人奏琵琶而乐之》张献翼·明

【素车白马出燕关】《读礼感怀》徐熥·明

【此日素车驱白马】《送兴公弟之吴为先人乞铭》徐熥·明

【素车白马来天外】《旭日观潮》樊维城·明

【素车白马相喧呼】《观潮歌》王稚登·明

【素车白马来何方】《秋日泛舟钱塘观潮放歌》胡应麟·明

【白马素车应有日】《哭沈君接》沈守正·明

【白马张素车】《题解石帆追褒册子》倪元璐·明

【素车白马追何及】《桂江舟中寄挽故粤西学宪樊孟泰二首》邓云霄·明

【素车白马者谁子】《后汉书十五首 范式》郑学醇·明

【素车白马易水阳】《读荆轲传》张穆·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与争雄】《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屈大均·明末清初

【白马素车难送君】《送季子扶两尊人灵柩归葬钱唐》屈大均·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驾虹蜺】《钱塘江观潮》许承钦·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来何事】《梁聘妻黎贞女诗》陈恭尹·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入君门】《柏舟行为区母陈太君赋》陈恭尹·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钱塘下】《醉月滩怀李白》李雯·明末清初

【白马素车长在望】《西陵渡即事》毛奇龄·明末清初

【素车白马】《厌金杯 吴山雪望》沈谦·明末清初

【知否素车白马】《挽徐邦道联》待考·清

【白马素车】《挽曾国荃联》萧仁晖·清

【素车白马几忠魂!】《次韵答宾南金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千秋泪】《再叠前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千秋泪】《再叠秋怀韵》丘逢甲·清

【素车白马伴神旌】《斑竹园》全祖望·清

【素车白马】《挽黄月楼联》吕景端·清

【并驱素车而白马】《观海潮作歌》弘历·清

【素车白马钱塘次】《卢沟桥观浑河滥漫歌》崔应阶·清

【痛此日白马素车】《挽曾国藩联》应宝时·清

【驾素车白马】《百字令 咏史》曹贞吉·清

【素车白马城东来】《妖梦行哭东郊刘子》李锴·清

【素车白马何由达】《哭黄伟山内兄》林占梅·清

【素车白马休相问】《宿钱唐江上》汪中·清

【素车白马送君还】《挽黄仲则》洪亮吉·清

【白马素车我敢后】《挽石朴斋》章甫·清

【素车白马云中跑】《到石梁观瀑布》袁枚·清

【素车白马龙伯游】《听涛歌》许建勋·清

【今日素车白马】《水调歌头 广陵送李长文学士北还》邹祗谟·清

【素车白马】《挽潘棣敷联》陈澧·清

【依旧素车白马地】《朝鲜参政海崖使君游历至嘉州过访郡斋情深文明语及三韩国是并中夏大局忧愤形于词色殆豪杰之士也临行书联语见赠并祈一诗乃为长句报之》雷钟德·清

【素车白马望江干】《哭大宗伯龚芝麓先生》魏裔介·清

【白马素车争迎哭】《天山曲附香妃外传》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素车白马我来迟】《代玉公挽王承斌上将》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虞美人》王国维·清末近现代初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丁克涛·近现代

【看今朝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东武剑郎·近现代

【看今朝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待考·近现代

【看今日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待考·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悲悯生·近现代

【痛此日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戴膏吾·近现代

【素车白马显神仪】《挽陈其美联》杜镛·近现代

【白马素车公归去】《挽钱福绥》杨青·近现代

【素车白马吊英雄】《挽陈其美联》王凤飞·近现代

【行矣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王文庆·近现代

【素车白马梦中来】《代谭子贞挽关果忱》荣孟枚·近现代

【素车白马吊英魂】《挽陈其美联》薄子明·近现代

【睹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袁希涛·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其美联》郭以元·近现代

【白马素车追伍相;】《挽陈其美联》顾余·近现代

【满素车白马;】《挽汪母联》吴恭亨·近现代

【素车白马我来迟】《哭空山人四首》张瑞玑·近现代

【素车白马纷纭甚】《感事寄秋叶用原韵》李光·近现代

【素车白马塞路】《水调歌头 戊社八集,分韵得飞字》王理孚·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陈德霖》李释戡·近现代

【素车白马】《挽京剧名青衣陈德霖》李释戡·近现代

【素车白马气何雄】《曲江潮》汪石青·近现代

(类似词句)渐离击筑歌

【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虎行》李贺·唐

【渐离击筑荆卿歌】《易水行》何景明·明

【渐离击筑荆卿歌】《张啸山题诗拙集颇喻鄙人甘苦之旨次韵寄答》蒋敦复·清

【伴渐离不击筑而歌】《满江红 空军三勇士》卢前·近现代

【击筑要离歌变徵】《重阳前一夕荆园月下慨然成咏》李洸·近现代

【击筑离歌悲易水】《易水湖》崔荣江·当代

【击筑长歌渐隐沦】《寄子与》王世贞·明

【容谁筑倚渐离歌】《寄兄弟》吴铭道·清

【荆卿之歌渐离筑】《东长安街吊三烈士》连横·近现代

【渐离初击筑】《市》李峤·唐

【渐离击筑荆卿舞】《将进酒》周密·宋

【击筑叱起高渐离】《放歌行》汪莘·宋

【击筑又死高渐离】《易水歌》杨维桢·元末明初

【击筑先寻高渐离】《登西城嘉禾楼重送张?山赴部》卢楠·明

【渐离击筑同荆卿】《荆卿歌》叶春及·明

【渐离击筑已绝响】《高阳行赠范司成菁山》屠应埈·明

【击筑伤渐离】《拙逸诗为萧孟正题》徐庸·明

【击筑应难逢渐离】《建溪逢游宗振》徐熥·明

【击筑无人识渐离】《感怀次蔡参军韵》高启·明

【酒酣击筑思渐离】《送友人载入蜀》解缙·明

【击筑正遇高渐离】《醉歌赠别刘希尹》顾璘·明

【击筑邀渐离】《戒装武林别施蔡二生》胡应麟·明

【又不见渐离击筑徒悲号】《南都留赠谷元厚之并寄别文明玉吕静父长方至卿燕孺七子》胡应麟·明

【渐离击筑渺愁予】《沈彤庵师疏荐同门高寓公史才兵略应以列卿召闻寓公躬耕养母有终焉之志诗以寄怀》谭贞良·明

【击筑邀渐离】《同社中诸子赋百韵》释函可·明

【击筑谁知高渐离】《同关中杨勖肖宋珰传以忠吴晖王养蒙西蜀邓合何采燕集》黎民表·明

【渐离为击筑】《燕市篇》屈大均·明末清初

【渐离虚击筑】《过易水》熊文举·明末清初

【无复渐离击筑】《望远行 送方邵村游山左》梁清标·明末清初

【悲如渐离击筑燕人慷慨泣市上】《长啸歌赠孙雪庵》屠粹忠·清

【试问击筑渐离】《百字令》曹贞吉·清

【渐离击筑声何苦】《荆卿歌》赵善庆·清

【又不见渐离击筑咸阳市】《游侠篇》钱奕·清

【击筑高渐离】《匕首》顾峵·清

【渐离击筑】《兰陵王 步天涯临风兄》陈初越·当代


【对比赏析】

诗词·散曲《咏荆轲》①,原文与翻译、赏析

【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②,志在报强嬴③。
招集百夫良④,岁暮得荆卿⑤。
君子死知己⑥,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⑦,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⑧,猛气冲长缨⑨。
饮饯易水上⑩,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11),宋意唱高声(12)。
萧萧哀风逝(13),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14),羽奏壮士惊(15)。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16),飞盖人秦庭(17)。
凌厉越万里(18),逶迤过千城(19)。
图穷事自至(20),豪主正征营(21)。
惜哉剑术疏(22),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23),千载有余情。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荆轲,战国时卫人,后入燕,为燕太子丹报仇,以奉献燕国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②燕丹,燕太子丹。士,指诸侯的门客。③强嬴,指秦国,秦王姓赢,故称。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因秦王对他不好,逃回燕国,便招募勇士,图谋刺杀秦王。④百夫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⑤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⑥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⑦素骥,白马。《史记》载荆轲从燕国出发时,太子丹与门客都穿戴白色衣冠以表死别,相送于易水之上,故作者推想马也是白的。⑧指,撑起。危冠,高冠。⑨长缨,用以结冠的丝带。⑩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11)渐离,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善于击筑。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筝。(12)宋意,燕国的勇士。(13)萧萧,风声。荆轲出发的时候曾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为此句之本。(14)商音,商声为五音之一,其音悲凉。(15)羽奏,羽声也为五音之一,其音激昂。(16)顾,回头看。(17)盖,车盖,此指车子。(18)凌厉,勇往直前的样子。(19)逶迤,曲折漫长的样子。(20)图,指燕国地图。荆轲将匕首藏在图中,图穷而匕首现。事,指谋刺秦王之事。(21)豪主,指秦始皇。征营,同“怔营”,受惊的样子。(22)疏,生疏。(23)其人,指荆轲。没,死。


〔赏析〕

清代的大诗人龚自珍曾有《舟中读陶诗》云:“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虽然其中寓有龚氏自己的身世之感,却也看到了陶渊明在歌咏荆轲中寄托了慷慨激烈的志趣。这首《咏荆轲》是陶诗中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前四句像是一篇引子,由燕太子丹而引出荆轲,说他善于养士的目的在于要报强秦之仇,他的门客都是百里挑一的豪杰之士,而“岁暮得荆卿”一句不仅归到荆轲,而且给荆轲的出场涂上了一层卓然独立、气压群雄的传奇色彩。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续写荆轲出京时的非凡气宇。他既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因而提剑出都,慨然赴命了。当时送行的场面是悲壮动人的,据《战国策》与《史记》的记载,太子丹与他的宾客们都一律穿着缟衣素服去易水边给荆轲饯行,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死别,所以诗人想像那些良马也必然是白色的,它们在大道上嘶鸣,像是预知荆轲的一去不返。诗人用怒发冲冠、猛气冲缨来刻划荆轲的英雄气概,犹如寥寥几笔粗犷有力的线条,便将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士形象勾勒得形神俱现了。饯别一段也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而《淮南子》上又说:“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陶渊明采用了这种说法,意在从对送行之人的侧面描写中烘托出悲慨苍凉的气氛,使主角荆轲的形象更为丰满。高渐离撼人心魄的筑声,宋意响遏行云的高歌,商音凄楚,羽奏激昂,悲风萧萧,寒波淡淡,一切都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心知”一句既是指送行之人,也兼指荆轲本人,所以下面便转到入秦行刺的描写。“登车”以下四句用了铺陈排宕之笔写荆轲的义无反顾,凌厉直前,表现他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胆魄。“图穷”二句将其行刺秦王的种种过程包举在十个字之中,而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至此也达到高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将前文陡然推倒,英雄慷慨激烈的豪情,只换得千古的憾恨而已。这里既交代了荆轲的结局,也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爱憎。因而最后诗人感叹道:荆轲虽死,然千年之下,他的事迹依然令我激动不已。

诗人又采取了烘云托月的手法,着力于气氛的渲染与次要人物的陪衬,如“燕丹”、“百夫良”、“群英”、“渐离”、“宋意”等,但他们都围绕着荆轲这个中心人物而活动,这就是虚实互用的方法。此诗的语言也一反陶诗舒展平淡的风格,而多用凝炼而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因而后人每每以此诗为陶诗中“金刚怒目”(鲁迅语)式的典型之作。

至于这首诗深一层的寓意,有人以为反映了陶渊明对宋武帝刘裕弑夺晋室的愤恨,说明他心系旧朝,渴望有视死如归的豪杰之士出来为晋复仇。如结合陶渊明一生的出处行藏来看,这种分析是不无道理的,然而从诗的本身很难找到具体的实证。但它至少说明诗人在平静安谧的田居生活之中仍然不忘家国,心中时时激荡着感情的波澜,这首诗便是借咏史而偶然一露其峥嵘而已。

顺便指出,在陶渊明之前以荆轲事迹为题材的诗已有汉末阮瑀和西晋左思的作品。阮瑀的《咏史诗》其二说:“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此诗截取了易水送别的场面加以铺陈描写,陶诗显然有受其影响的痕迹。左思的《咏史诗》其六说:“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得之若千钧。”此诗侧重于荆轲燕市酣饮,旁若无人的片段,表达了作者藐视豪强的不屈个性,也是以史咏怀的名作。


〔评说〕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语言来。”

蒋薰《陶渊明集》评:“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和
《搜狐网--了了的空间》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三百六十)(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