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行为的本质

在社交关系中的行为方式的本质和含义,及做出正确的行为。很多人会疑惑:跟人交往的过程中到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就是我们的行为。除了平常跟人沟通说话,社交行为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

很多时候在社交过程中行为出现偏颇,常说的嘴巴比大脑快,都是因为没过脑思考。这就导致我们社交关系中跟人关系好与坏,递进与升温,都依赖于实际的行为。很多时候为什么跟人相处起来困难?为什么处理问题时手足无措?其实都跟你不恰当的行为有关。很多人认为嘴巴甜,跟人相处的关系自然好了,这是一个误区。回忆你喜欢的人,请问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都是他为你做的事情。往往我们自己说过的话,印象都并不深刻。人虽然有个体得个性,但大多数人行为还是具有社会统一性的。你这样人家也这样,老话说:念你的好,这里的好是好行为,好动作,你做过的好事情,沟通其实为我们行为而服务的。沟通是工具,它就像吃饭的勺子,开罐头的开罐器,工具用好事半功倍。有时候工具没用好,并不代表社交关系不好,只是你肯定会比较折腾。比如有一些人不善言辞,但他跟人相处时做的事比较好,身边的朋友对他认可度也会比较。从现实的例子可以证明在社交关系中,行为是沟通中最为实际的部分社交的关系好与坏社交关系的递进和升温都依赖于实质性的行为很多人说自己跟人的关系不好,他们总是排挤我,你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到底做了什么?所以说一千道一万,说再多不如做一次网上典型的直男:“来大姨妈了多喝水”,“天气冷了多喝水”,“感冒了多喝水”,为什么女生会厌恶?不负责任,不关心、不理解女性,这些都是虚的东西,跟男女思维也毫无关系。正确的姿势:敲门,送上红糖水。冷了给你披上衣服。

社交关系中的第一个误区:光说不练。很多时候做不好被讨厌的原因是说得多做得少。99.9%的有社交障碍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光说不练。你为这段关系做了什么事情,你为双方的关系做了什么事情,你做了哪些努力和改变,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你就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社交关系中的第二个误区:行为本身没有意义,就是开头时说的没过脑子。他做的行为和动作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有些人冷不丁的跟人调侃两句,自己跟人相处的时候会发出一些声音,会做出一些动作,完全不顾身边人的考虑和感受。关键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干,有的时候自己也会莫名其妙,为啥要这么干。实际上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养成的习惯,在做事情的时候关注点和意识分神了。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经常生活没有目的,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过的无聊的这类人。有的时候做一些很无聊的事情,甚至无聊的时候会惹怒人家。没事撩一下人家头发,没事动一下人家的东西,没事发出一声怪叫。想把社交关系搞好,要尽可能的去减少这一部分没有意义的无聊的行为。

社交关系中的第三个误区:想起一出是一出。很多人在做事情思维跳跃性大,想起一出是一出,跟人办事情的时候,做到一半,突然又去做另外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吃饭吃一半的时候突然唱歌,或者突然站起来“我去把车开一下。”很多时候他的行为完全没有逻辑关系,做出来的行为让人费解。如果你身边的人让你费解,完全摸不着他套路的时候,他说话和做事完全没有套路可言,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时候,你内心什么感觉?我们大脑一定会产生问号,疑虑之后会带给我们厌恶和烦躁或者是害怕的情绪。所以我们会不太愿意和这类人深交。

社交关系中的第四个误区:情绪主导行为。生活里有些人不是由大脑进行思考的,是由情绪进行指挥,高兴了,“你好你好”生气了,“你有病吧”女孩比较常见,高兴了,她叫黄蓉,跟谁都能很high,过一会儿突然情绪低迷,就开始摆臭脸,发脾气,摔东西。生活三人里总是会有一个情绪化特别严重的人,好好的事儿会被他弄得不高兴,最后矛盾重重。有些人会觉得难受,“凭什么我们要照顾你的感受,凭什么顺着你的性来,陪你疯,陪你闹,陪你玩,你情绪来了,我们就得看你脸色?”有些人是非常清楚情绪化要不得,但是依然我行我素。

社交关系中的第五个误区:得失心太重,有些人跟朋友相处或者身边人相处,心里永远在算计是否吃了亏,永远都觉得自己在里面没占到便宜,永远都会觉得还有其他的便宜可占。这类人其实特别多,只是这件事情大家都藏得比较深。比如:朋友聚会,一听说有钱的去,那我也去。一听AA制,“我不去”;一听有人请,“马上到”。在比如:马上要51放假了,平时八竿子打不着,不跟你联系的人,突然给你发结婚请帖,然后问你什么时候回,你回都不回。得失心特别重的人,压根就没有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私心,这很正常。但是你有私心太重的时候,最后一定会莫名其妙总的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短时间占了便宜,最后一定会发现出问题。

社交关系中的第六个误区:缺乏建设性和积极意义。有很多人跟人相处的过程中毫无存在感,别人对你视而不见,很多觉得自己是自己内向。你有没有遇到这种尴尬:明明跟人家一起干过很多事情,但是你对这个人却没有什么印象。就是因为这个人缺乏建设性和积极的意义。他在我们大脑储存记忆库里,没有提取去信息点。做个测试:脑子里想一个你的朋友。请问第一时间蹦出来的是什么?是不是会蹦出来他的脸或者一些行为特征,包括他的一些举止方式,比如:你有一个逗比朋友,一定想起来是他好笑好玩的特质。再比如:你有一个某方面有专长的朋友,你马上想起来的是跟他专长有关的场景,比如拳击、钢琴、画画等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记忆点往往通过行为来展示,这些行为需要有建设性和有积极意义。也就是他干的事情,让你记忆深刻。很多人跟人交流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跟人没太大的关系,人家对这个东西没什么感受的情况下,他对你的印象一定不深刻。这是我们社交行为中关系的六大误区。接下来我们开始探讨解决方式:一是行为的要素,二是社交行为中到底要做哪些事?

第一个行为要素:目的性,我要+别人要=共同目标。很多人社交行为上出现的情况是:完全不过脑,想一出是一出,还有本身的行为没有意义,这种状况是对自己的目的性了解不够,怎么解决?第一我们跟人相处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目的性,当你要为一件事情和一个目的去服务的时候,你就会把过程和步骤想得稍微清楚一点。有些人能力限制想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想总比不想要好,至少总比你不想时更有办法。比如做个算术题,搬个东西,这是具体执行的目的性,有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目的性,就是厚黑学,目的性是中性词,厚黑的原因是:他的目的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正规的目的性要解决两个问题:我要别人要,我们行为上解决了我要别人要,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如果我们跟人相处都能达成我要+别人要的共同目标,你会发现生活非常美好,身边基本上没有矛盾,没有不满意的地方。生活里的乐天派,为人乐观豁达的这类人,并不是心态好,而是他们特别会转化目标。人都会有生气,不高兴的时候,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就是他们在行为和思维上已经做了不同的疏导。所以我们跟别人要树立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共同目标。比如:很多公司的同事是竞争关系,这时候往往我们很难处理人际关系,同事之间都是你防着我,我防着你,大家都带着面具做人,非常的虚伪。但有人就可以在每个阶段留下真心的朋友,这就是目的性转化和有共同目标有关系了。比如我跟原来有一同事,是同级完全竞争的关系,如果我要升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pk掉。刚开始相处的时候他对我防备心理很重,这时去转化共同目标首先:搞清楚我要+别人要,我要升职加薪,他也要升职加薪,升职加薪是结果,并不是共同目的,不是你要去做的事情,我们要解决升职加薪就要业绩好。很多人解决目的性时把重点放在了结果上,我要升职加薪,他也要升职加薪,,我们是死对头,解不了。当你把解决问题放在个行为本质上,你会发现非常清楚,他要业绩,我也要业绩,所以我俩要合并作战一起抢市场。比如销售,销售是需要资源的,我俩人的业绩目标打包之后,跟公司要资源就会变成双份,分配的资源就更大,我们俩个人就有发言权,至于利益分配,我们一起做得到之后来分。如果两人斗的死去活来,都没有业绩的情况下,何谈升职加薪?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实现我要+别人要共同目标时,你会发现生活无限美好。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矛盾的时候往往是这一点没有解决好。

第二个行为要素:步骤,过程展示=清晰的流程+阶段性成果。我们跟人的关系是靠过程展示来决定的。比如: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从头到尾,我今天做多少,明天做多少,我现在做多少,你把过程展示给人家看,人家看到你很辛苦,看到你很认真,看到你很勤奋,到最后事情没做成,人家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他看到了你的整个过程。其实人与人之相处,真不是看结果,难道你跟人相处是因为人家有钱吗?因为长得漂亮?因为能给你带来利益?其实我们身边都有比自己弱的人。比如比你弱的人,他跟你相处的时候特别用心,对你们的友谊特别看重,够让你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温暖,你有时候会笑他,觉得他是猪队友,但是笑完之后并不会怪他。当然阶段性成果总还是要有一定结果的,如果每件事情都让你崩溃的人,你最后一定会远离他的。清晰的流程+阶段性的成果:清晰的流程让人家看得到你的每一步,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猜忌。比如:两个人关系特别好决定一起创业,一个人负责技术,一个人负责市场。经常不碰头,各干各个的,这种基本上三个月之后必出事,必然会吵架,a:“我每天辛苦的要死,跑来跑去搞市场,我为了啥?”b:“问题是现在你没有结果给到我,这中间是不是你出了问题?”a:“难道这些东西我能够一定搞定”。很多人会觉得他们超级是因为不信任,因为利益分配。其实是缺乏沟通,缺少清晰的流程,我们在沟通里面写过: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人家知道你在干什么,信任的基础是有充分的沟通。在这里我们的行为也是带给人信心的一部分,所以跟人交流的时候,清晰的流程+阶段性成果,是让人家理解我们、了解我们、尊重我们和信任我们的最基本步骤。为什么上面说你出现私心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有私心的时候,你会藏起心里的想法和欲望,甚至会藏起一部分现实的利益,会藏起自己的一些东西。当你异常,中间的过程就会不清晰,所以就会出问题。

第三个行为要素:情感:人性=人心 +关怀。人本身就是有情感的,理性永远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当脱离了情感的理性本身就不称为理性,那是不理智。既然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就得尊重情感。为什么在这系列文章开头就要写人性?因为人性其实是我们社会行为心理学里统一标准的东西,也就是人性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有。所以我们得去尊重、服从和执行。这里讲情感是具体的行为上的:第一点:人心,第二点:关怀。在我们做的事情的时候要怎么抓人心?要让人家感觉到你对他(她)的关怀。有些人提问:我主动去别人,为什么他总躲着我?我们主动帮忙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行为,是语言上的,在行为上面没有。人家为什么抵触你?最关键的是你只说,没做。现在社会人人都会防范,这很正常,这是人性。但有很多时候你真心实意的去帮助人家的时候,你做出的具体行为动作的时候,人家才会打消他心中对你的疑虑。比如:大学开学时,你帮他扛东西,引领他指路,带他讲解校园地图,这是三食堂,那边是四食堂,三食堂鸡腿好吃,四食堂的红烧肉好吃,那边是公共教学楼,一般上课什么时间...这样一路过来,人家还会防范你吗?很多人觉得人家会防备自己,自己觉得委屈。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要么是你只说没做,要么就是你做没做到位,没做点上。所以日常跟人交往相处时,情感部分的行为是一定要带上的,要带有温度,去帮助到人家心里面所想要的,要对人家有关怀。很多人做事情给人感觉是硬邦邦的,这种情况下你跟人家的社交关系不太可能会好。社交关系是包括我们身边所有与人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亲人的关系,(七姑妈,八大姨,外婆)女朋友的恋爱关系,甚至包括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以及你的竞争对手,死对头,这些关系都要讲情感。

第四个行为要素:一致性:诚信=言行一致+守时。我们在跟人相处过程中对人初期评判都来源于:我觉得你这个人靠不靠谱。靠不靠谱往往是靠一致性来判断,看一个人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守时,这就是诚信,诚信没有太复杂的东西,就是说到做到,然后平常准时。基本上这两点能够做的到,他的诚信就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对自己的一致性要求一定要高。

第五个行为要素:积极性:主动=帮助+解决问题。生活里经常听到“主动”这个词,“你要主动去约女孩子”“你要主动找人帮忙。”“你要主动给领导汇报工作。”我们天天听,但听完之后却不知道怎么做。其实所谓的积极主动,就是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帮助是行为,积极主动可以不需要任何的语言,可以一句话也不说就去干,这就叫积极主动。帮助你身边的人,帮助你的朋友,帮你的对象......不是靠嘴巴说,是去干,然后解决问题。比如聚会中一群朋友在饭店里点菜,大家都是掏出手机点菜,这时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的”这种人在里面一定是没有存在感的。这时积极主动的做法是:帮女士拉椅子,然后拿菜单,叫服务员,帮大家拿水,拿筷子,拿纸巾,擦桌子。你对这种人会不会印象深刻?你会喜欢他,愿意和他相处。如果这个人还是团队里的领导者,基本上这人就特别完美了。去帮助+解决问题,这就叫积极主动。

第六个行为要素:口碑,信任=能力+结果。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前提就是信任,信任能解决很多问题,基本上确定这个人靠谱、人不会伤害你,才会有信任。前面的内容里面我们讲过人际关系排序,很多人的人际关系排序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排序的,会错误的认为:自己最想要的人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其实正确的人际关系排序应该按照愿意付出程度来排序。你愿意付出最多的这个人才会你最重要的。为什么你愿意付出最多的人会是你最重要的人?就是因为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好坏的标准值就是信任值,信任值越高的关系越好。其实最后人与人之间信任最重要的就是行为,很多人会说患难见真情的信任,但是人跟人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患难?那我怎么去判断信不信任一个人?前面的诚信是一次性判断信任的标准,这里的口碑是对一个人信任的判断,信任是他的口碑建设,是他的能力+结果。在生活中很多人看的不是在你说什么,而是你在做什么,口碑是人家对你信任的基础,也是其他人跟你接触的第一印象,所以说得多不如做得多。这时你一定会好奇行为要素具体应该做什么。做好以下社交关系中的八点:

第一:关心、问候、寒暄,现在很多人不屑于做这一条,觉得做了没意义。关心、问候、寒暄,就像吃东西时放的调料一样,它不能增加你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少这些东西,你吃起饭来就会食之无味。其实很少有人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维,那么我们在跟人去交流的时候,跟人去说话的时候,是需要一些行为方式上的引导。当人对你心存敌意的时候,一句“你好”能让他心里对你的敌意下降三分。你可以自己去试一个月,把你所知道的所能用的礼貌用语,所有的问候,你都用上,见人就做。一个月之后你再来告诉我是什么结果。当然如果你从来不干这件事,突然干了或者是干一回,人家会警觉、会怀疑,所以你连着干一个月试试,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改变。

第二:主动帮助,主动帮助不是等人家来说,不是等人家来问,也不是你用嘴巴去说,而是你闭上嘴去做。

第三:解决公共性事务。比如出去聚会,端茶倒水点单,能够做的你尽量去做。我们不说心灵鸡汤和厚黑学,讲实际的:现在生活中做这些事情的人还多吗?基本没有,矮子里挑高子,你解决了公共事务的好处就是让人记住。你可能会说只要做了一次,以后这些情都归你了,没有谁规定要你做?但是如果真的以后这些都归你做了,说腹黑一点的道理:人家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当人家对你产生依赖的时候,人家可定会觉得你重要,会在意你的感受。假如说:你每天都干这个事情,你总感觉自己被人欺负,没有存在感,突然有一天你说“老子不干了,”周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出什么问题了?这时候你提出的问题人家会想办法帮你去解决它。如果你平常什么都不干,你在遇到困难了,人家会无感,“关我屁事”。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其他人对于你产生依赖,一旦依赖形成,你的存在感和价值归属就一定会存在。你能力没有特别出众的时候,多干些解决公共性事务的事情,这最能体现一个人价值,最能让人家对你产生依赖。

第四:共邀活动,社交中最重要的是互动,互动就要有活动。很多人觉得活动一定要花钱,狭隘了哈,谁告诉你活动就一定花钱的?很多时候活动是能挣钱的。但活动不代表一定是花钱的活动,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活动。活动应该尝试去探寻一些结果,最后得有所得。尝试邀请人参加活动,是提升我们社交关系中很重要的过程。很多社交关系不好的人,在这一块儿基本上0,甚至是负数,叫你去活动,你会担心“人多了不好办;人少了会尴尬,有我不喜欢的人我不去,没有我喜欢的也不去,这个太麻烦,干那个太累,去了又要说话,去了又要花钱,去了又要...”最后决定不去,这类人在社交行为中不但不建设,还不参加,你不参加就根本没有办法跟人发生互动。

第五:内容执行,我们跟人在相处的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领导,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的、有创意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跟人相处都是去解决问题,不管是跟朋友还是在公司里甚至在家庭里,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去解决问题和办事儿的执行着角色。生活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妈,帮我拿下快递,妈,帮我递一下剪刀...”我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样的话都是心里厌烦的,甚至有些人直接装作听不到,不回答。假如说这种人在班级里被班主任分配打扫卫生,基本上就是敷衍了事的。在公司像个刺儿头一样,分配你的任务永远是搞不定。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愿意受人管,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更被人管。因为平常生活里父母对你不放心,所以会对你所有的事情都横加干涉。在公司里单位分配你的任务不做,或者在学校分配你的任务应付了事,结果是以后用更加严厉,“本来是看你一下,结果变成派人盯着你”。内容执行:“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该你干的事反正一件也跑不掉,搞到最后麻烦一大堆,还不如把它做完了,反倒让人家对你的感受好。既然都是要做,干嘛要给自己找麻烦呢?内容执行要做的事情,一定要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把它给做好,这样身边的人对你的反应就会不一样。因为你不干,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以后人家对你的印象口碑信任都来源于此。

第六:结果公示,有很多人“光说不练假把式”,这类人经常说做了很多事情,或者悲天悯人,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最卑微的,还刻意不把自己做的结果拿出来。有的人是做了也故意不说。在社交关系中一定要做结果公示,这个东西做成了没有?做好了没有?不是只说做成做好的,做坏了的也要说。人家对于你所做的事情有了解、有反馈的时候,才会觉得你靠谱,我们身边经常有人做错事情,但我们不会觉得他不靠谱,因为这些事情他有反馈,我们觉得不靠谱的事情是交给你一个事情,结果就石沉大海,没有任何信息。所以事做了,结果好与坏,你都要反馈,跟人家去说,结果一定要公示出来。

第七:诺言遵守。很多人都是说得出做不到,不遵守自己承诺,然后不守时,那我就拜托你先不要承诺,给自己留点余量。少承诺,把时间预算多点出来。比如大家说七点到,你跟大家说“我可能会晚一点,我这边堵车,要七点半才能到,”也好过你七点不到拖到七点半。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样做至少让人觉得你靠谱,一个人在别人心中的优秀程度,跟他的言行一致和遵守时间是成正比的,你的标准越高,你在人家的心中的形象就越高。

第八:利益分享。这里的利益分享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给好处,不是简简单单指钱和物,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活动和喜怒哀乐的分享。很多时候分配机制里的你一半我一半,你30%,我40%,可以这样分的东西,它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怎么分?有个谱,谁也不会吃亏,关键是隐藏的利益,这些隐藏的利益往往是没有办法拿出来分配的,比如前面说的跟同事的升职加薪的机会,这个利益是需要共同经营和创造的,这就意味着要去跟人家分享和捆绑到自己的船上,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才会更进一步,这就是目标共享,利益共享。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我们跟人分配利益可以少要,但你可能觉得少要心里难受,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我们可以替换,少要可以看见的利益,多要看不见的利益。比如我升值加薪之后,你少给我点钱,你让我多管两个区域,多带两个人,这个为什么重要?升职加薪最后就是一个名头而已,我不在乎你叫什么,而是在乎你能做什么。你想想:我不叫经理,但是我带着十几号人。我不叫总监,但是我负责整个华南区市场。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这些东西和机会要抓到手里,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在很多时候选择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让出去,换取更多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相处在这种利益分享上才能保持的更长久,因为这些利益捆绑让我们在一起互动变多,所以彼此的关系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今天内容就到这里了,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18.行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