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真问题驱动的深度教学反思

如何让思考走向深入?刘晓婷老师在《真问题驱动的教学反思》这本书中做了详细的阐述,刘老师围绕着“如何做深度教学反思”,“深度教学反思文章的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阅读之后,茅塞顿开,收获颇丰。

一、如何做深度教学反思。

所谓深度教学反思,其核心就是有问题的驱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针对教学情境追本溯源,最初可能是“技术层面”的,即关注一些方法的效果,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必然后追问到教学内容的本质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思维历程,教学法的本质,甚至教学与教育的长远价值的等。其二,分析解释问题时,尊重事实,寻找证据。其三,会在教学中行为跟进

1、基于困惑情境导出真问题。

刘琳娜、刘加霞指出:真问题不能盲目求“大”,而应该“小中见大”,凸显问题背后的学科本质,激发教师持续思考和质疑能力。

那么什么是真问题呢?首先,“真问题”要聚焦特定的主题,只有聚焦于特定主题的问题,才是能够进一步深入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一旦聚焦于“特定主题”,这一主题将统领整个教学反思过程。其次,这问题要指向教学改进,教学反思中的真问题,应该是教学改进,迫切需要去解释的问题,且教师本人也有研究的欲望和研究热情的问题。以数学教学反思中的真问题为例,从问题涉及的方面来看有4类: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触及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叩问数学教学法的本质,着眼数学教育的长远价值。

这个“真问题”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困惑”到“问题”的缘起过程,从“表面”到“本质”的聚焦过程,以及从“宽泛”到“具体”的细化过程,教师将模糊的“原发需求”不断聚焦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个具体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自发展力。

有价值的“真问题”既不是指导者直接给予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指导者的帮助下,经过教师深思熟虑得来的。“真问题”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2、围绕问题多方面寻找“证据”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就是感觉最困难的就是寻找“证据”解释问题,“证据”并不等于“理论”,“证据”远不止“理论”,教师所熟悉的教学教材分析结果,学生调查研究结果,优秀教学课例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上的论断,仅仅是“证据”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可以带着问题读文献,拓展专业视野。“带着问题”阅读文献资料,能够提高一线教师阅读的效率与质量,能够避免教师的研究局限于个人的经验范畴内容,从而可以完善教师的个体经验,当然当下适合一些教师阅读的文献资料非常稀缺,需要指导老师,有选择的提供文献资料与一线教师共同阅读研讨,为后续持续的反思和教学改进所用。

其次,深度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最为关键,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关键是对教材作深度分析。

再次,实证调研学生找准思路路径,杜威指出实证是反省思维的基础。

3、行为改进,改善教学。

“深度教学反思”一定要有行为的改进,做教学反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教学。在深度教学反思中,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问题研究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研究的成果。

比如小数除法第1课时的算理到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把握这些,磨课就容易停留在活动形式上,使教学活动无效而浪费时间,本课第1次是试教时教师让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动手操作(平均分直观学具)上,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有动手操作活动就算理解?理解算理一定需要动手操作吗?如果需要,选用哪种模型更好等问题还是不清楚,因此教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研讨并示教,最终明确了本节课的三个关键点:1.除法就是平均分“计数单位”的个数,但不够平均分时,将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转化成10个低一级的计数单位,然后继续平均分;2.小数除法第1课时的算理主要体现在商中小数点的正确处理,即何时点小数点?小数点点在何处?3. 适时适当使用直观模型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二、深度教学反思文章的呈现方式。

“写作就是思考”。在写作中作者清晰的表达意思——小心的选择词汇,审慎的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反思过去的经历,在写作的时候反复琢磨用词。写作就是理清思路的一种绝佳手段。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写反思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刘老师在这本书中所提倡的做“真问题驱动的深度教学反思”,就是一种扎实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并提供了两种教学反思,分别是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和课例式教学反思。

1、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

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包括4个要素:1.有意义的题目,即题目应该能够反映该反思的主题。2.案例背景介绍和案例描述,背景介绍部分一般放转账的开篇处,用简洁的语言澄清该案例发生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案例描述要有细节,详略得当,能够突出主要矛盾,3. 紧扣案例的“真问题”。4.“问题”分析与诠释,一般包括问题产生的原因(证据,换个角度看问题),应对策略和实施过程(行为跟进),特别高水平的案例,还包括理性提升(解释与诠释)。

舒尔曼认为,“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事故的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做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一种情况或更大类中的一个例子”。玉乐认为案例应该是在一定实际情境中发生的,展现一定教学经验问题的事件,并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文本。

所以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撰写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积累案例知识,丰富实践智慧,舒尔曼指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类知识,1.原理规则知识,2.专业的案例知识,3.运用原理规则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

2、课例式教学反思。

国外学者把课例研究的操作步骤分为8个环节:确定研究问题——设计课——实施与观察——评价与反思效果——修订课——实施与观察——第2次评价和反思——写作与共享结果。

课例研究一般都经历“三课两反思”的过程,课例式教学反思正是三课两反思过程的记录与提炼,所谓三课即有三次磨课过程,初始课,改进课和二次改进课;两反思分别是针对初始课中涌现的问题,进行问题的抽取与提炼,形成核心问题,之后再根据问题阐释结果进行修改,第2次的反思是在改进课后,对于改进后的问题进行再次的抽取提炼,再次形成核心问题,之后再根据问题阐释结果对课做进一步的修改。

课例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其所任教某节课的完整过程进行反思,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例,都可以作为课例,课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即表明所选的课例可能是某种类型的课的典型代表,如单元复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概念新授课等等,一个课例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一类课,能够发人深省。课例式教学反思,也有一个个案例组成,只是案例都出自于同一课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18.真问题驱动的深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