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第二篇

《异类》是一本讲述“一些人”如何成功,“一些人”如何失败的书。书中列举了加拿大冰球运动员,比尔乔伊,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等人成功的案例,也列举了其他各种你不知道的人物失败的案例。每个人成功都有独特的原因(就是作者书中总结的),每个人失败也有各种原因(多的你无法想象)。但是这只是针对特定人群有意义的评价,你无法从成功的人身上抽出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无法从失败的人身上找到共性,每一个都是个案,所以只能从个案中分别去吸取经验和教训。

书中提出成功的三个要素为:环境,个人努力,机遇。作者分别举了各种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目前的文化中,一般很少考虑环境这个概念,因为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分析出大环境的变化,但是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对于环境你几乎没有能力改变。出生在21世纪就注定要面对信息化的大潮,也许一千年以后社会更加发达,成功轻而易举。也许一千年以前,社会很简单,成功只需科考。但是这些都是历史而已,针对个人而言,你只能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作者举例美国一代人,如果你恰好出生在1950S,那么你离成功就近很多,因为50年代出生的人,在大学毕业时候正好赶上计算机的黎明70年代,只有在这个产业刚刚萌芽的时候进入,才能经历80年代的高速成长和90年代的辉煌,进而站在21世界信息化时代的前沿。作者列举了美国现在科技界的这些大佬们,多是50年代出生,很“幸运的”出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这也使得他们更可能成功。而在这之前十年和之后十年的人,不是太早了错过了机遇就是太晚了没赶上这个机遇。总之,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你无能为力。这个是“命”。

第二点提到的就是个人努力了,这个很好理解,核心思想就是“一万小时理论”,即如果想取得成功或者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那么至少需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专业训练才可以。这个思想网上流传的东西很多,还有专门的书介绍一万小时理论的,这里推荐一篇阮一峰的blog做参考阅读。文中还是列举了盖茨在成功之前通过种种途径努力学些计算机知识(主要作为机遇讲的),以及甲壳虫乐队成功之前在汉堡的艰苦历练演出,都是这些日常的训练才导致他们能够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凭借自身的积累获得了成功。举个身边的案例,如果你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入门者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假设你有很好的机会瞧好从事这项工作,即每天8小时工作,排除一些其他因素,那么差不多需要四年才能凑够这一万个小时。这是很幸运的通过工作完成训练,如果是业余活动或者是兴趣爱好,作者给出的估算时间就是十年。这里正好可以对比一下我自己,因为我也是从零开始接触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之前也是一无所知,那么可以简单的做一下对照,四年以后的我是否如计算的那样,真正的成为领域的专家了呢?

第三点,机遇。作者其实放大了机遇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而现实是,这个机遇实在是个不确定因素。可能因为某个不起眼的原因,一个nb人物一辈子就毁了,再也飞不起来了。也可能因为某个不起眼的原因,一个人就出乎意料的成功了,荣耀了。很多人都是在一些看上去完全不起眼的小事情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导致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作者这里还是举了盖茨的例子(世界首富果然是影响力大,三个例子全有盖茨大叔)。怎样因为家里富裕,学校开明,偶遇贵人一步步走向成功。其实这一点说白了你还是控制不了,机遇这么玄幻的东西,只能说尽力自己做好罢了,真的有了机会就勇敢争取,至于能不能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有没有机遇也是谁都想不到猜不着的。好吧,其实这个也是“命”。

看了三点后,可能就悲观的发现,成功除了那个一万个小时稍微好控制一点,剩下的全看命,看脸,这叫啥东西?易经吗?哈哈。其实作者只是分析了个别人成功的因素,推断出来的。未必有啥科学性,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命是不可改变的,你只能做好自己。至少三个因素还有一个是相关的,如果作者推论出三个因素全靠命,那我们就可以躺在床上等着机遇掉在脸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类读后感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