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卫风·伯兮

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的诗叫《伯兮》。

国风·卫风·伯兮

先秦:佚名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dí)为容!

其雨其雨,杲(gǎo)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我们来看标题。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但在这首诗里指的是丈夫。这是一首写妻子思念丈夫远行出征的诗。

第一章开篇四句,妻子兴高采烈地夸赞丈夫:“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通过夸赞的口气描叙自己的丈夫,表现了她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对丈夫的真纯的爱恋,为下面抒发深沉的相思感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章诗的笔锋和情调突然一转,写丈夫从军后自己的生活。"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看,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丈夫不在家,连打扮的心情都没有了。“岂无膏沐?谁适(dí)为容!”不是没有润发用的头油,只是因为没有能欣赏我的,为我的容颜喜悦的人。女主人公简短的回答,不仅是在向读者解释,而且是向读者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通过生活的表象看到女主人公所承受的离别相思的熬煎。而联系到第一章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赞美自豪,便可以体会到,诗人在这一章里极力形容女主人公不愿梳妆打扮,就是为了鲜明突出地表现她挚爱着自己的英雄的丈夫,爱国的战士。杜甫的《新婚别》也是写了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第三章,“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十分新鲜别致,看似平常,却又奇崛。久旱的时候盼望下雨,这本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作者却用否定的方式表达,颠倒说出,令人意外,这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一起兴也兼有比的作用,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极盼丈夫归来而丈夫却没有归来的失望心情。接下来的两句是“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作者又用了一个奇特的说法。由于思虑过度而使人的身体不舒服,这本是正常的情况,也是人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但诗人为了强调女主公思念丈夫的深切,却说她甘心情愿这样。这就又出于人们的意外,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感情的深挚,而且使女主人公如痴似狂的伤心神态跃然纸上。

第四章“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也是一种兼有比喻作用的起兴,“在哪里能找到忘忧的萱草呢?找到我就把它种植于堂屋的北面”,用现实中找不到的萱草作比喻,以表现女主人公无法排遣郁积于胸中的离别相思。“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和第三章的基本相同,但在感情的表现上则较为平易朴实。

以全诗而论,第三章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由于相思的痛苦而造成感情上的痴迷,想入非非,神魂颠倒,因而出语奇警,醒人耳目。第四章在感情表达上恢复到女主人公所处的日常状态,和第一、二章相承接,平平实实地陈诉自己的感受,但女主人公的独居凄冷寂寞,心情的抑郁,使人倍感真切而生怜惜同情之心。 

写男女别后相思的“闺怨”,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统称“闺怨”诗或“思妇”诗。与其后的“闺怨”“思妇”诗相比较,《伯兮》在思想感情上更为质直朴素,强烈得多;在艺术表现上也显得浑厚平实,直截得多。但也可看到,它的质朴的形容和渲染,鲜明的比兴和反衬,在自豪中见出妩媚,在愁怨中流露深情,都给后来诗人以启发,对后世闺怨诗的思想和艺术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把《伯兮》视为千万闺怨诗的第一章,似乎不为过誉。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风·卫风·伯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