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咏叹:再读《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题。恰似歌曲的主旋律,反复咏叹。三次咏叹,词句稍有不同,诗意也有差异。

开篇咏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词开篇,直抒胸臆,亮出主题,雄浑狂放。如何展现蜀的高难呢?太白为你娓娓道来。正是因为蜀道高难,蚕丛、鱼凫后的四万八千年间,蜀地、秦地无路可贯穿;正是因为蜀道高难,人类才只能依靠五丁来开山;正是因为蜀道高难,太阳神的车子才能绕开高大的山峰继续向前;正是因为蜀道高难,黄鹤才飞不过,猿猱也愁于攀援;正是因为蜀道高难,爬行青泥岭的人才会手摸星辰、抚膺长叹。

诗中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上文已经描绘出蜀道的“高”,接下来要表现蜀道的“险”。这险让路人容颜失色。不为别的,只为蜀道那凄清的气氛:古木林中悲鸟哀号,寒冷月夜子规啼叫。这险让路人惊恐万状:高峰直指苍穹,绝壁倒挂枯松,急流瀑布响彻耳畔,万壑轰鸣如雷震撼。这样的环境气氛,怎能不让人疑问感叹:唉呀,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呀?!再次咏叹,强化了蜀道高险之意。

结尾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面上,结尾咏叹的是蜀地的社会局势。由于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里隐藏着军阀割据的危险。这在西晋张载的《剑阁铭》里早有描写: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这个险要的地方,一个人拿着戟,万人都会踌躇不前。如果不是亲信将领,千万不要让他驻守此关;否则,极易发生叛乱。结尾的咏叹,将诗人的隐忧推上了极点。当然,诗人是在牵挂友人的此次出行,还是为蜀地的社会局势忧虑?自古说法不一。而正是诗无定论,韵味才更加无穷。

《诗经》中许多诗歌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方法一者强化内容,二者使诗歌韵律和谐。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这种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复咏叹:再读《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