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传习录(卷中)




【一三二】知、行合一并进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闲,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闲,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施邦曜云:“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大意只是要人躬行。人若不去躬行,即讲究得道理十分明白,终是馋口空咽,望程遥度(遥望标准)。学者辨之。”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谓知行应该并举,不宜分出谁先谁后,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而道问学’功夫,是互相存养、互相促进、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但是修行功夫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食才吃,知汤才饮,知衣才穿,知路才行,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是说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再去实践。”

你既然已经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了,就应知道知行并举的说法,根本就不用再去怀疑了。又还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不是已经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明白易见。只是因为你被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了,自然不能有所省察。人一定是先有想吃东西的心,之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食物的心就是意,也是行动的开端。而食物味道的好坏,必须等到入口才自己知道,难道在还没有进口之前就会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的吗?必定是先有走路的想法,之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路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走路的开端。而路途的坦荡或是险峻,也须等亲自去经历过之后才会知道,难道在还没有亲自走过就预先已经知道路途是坦荡或险峻的吗?“知汤乃饮,知衣乃服”,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如果像你所说的,就是所谓的“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了。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也只是因为你洞察得还不够精确罢了。但你所说的知和行并举,不宜分出谁先谁后还是无可置疑的。


释疑:

人要有了要走路的心思,才会认识路,在走路的过程中,人也就认识了路了。

知行合一之说,大意只是要人躬身实行。人若不去实践,即讲究得道理十分明白,终是馋口空咽,纸上谈兵。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说你既然说了“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既然说了“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可是你为什么又说“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既然是打并为一的,知行并进的,为什么又说“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也是你自己省察尚未精。知行合一合穴是意,你念头一起,意念一生,即知即行,这是知行合一的要害。


批注:

①尊德性、道问学。《中庸》第二十七章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②谓。下据阳明覆书有“截然”二字。

③不。衍字。

④近闻。指朱子知先行后之说。

⑤王子此处“合一并进”即合一之义,“并进”.一字系未经详细斟酌所用语。欧阳德(1496一1554)说:“谓之并进,谓之交修,犹有.二也。二则不能无先后也,若无物不实致其知,无时不实致其知,则一而已。孰为知焉?孰为行焉?而何先后之可言哉。”(《欧阳南野文集》卷一《答傅石山》)


净心斋笔录

2023年5月2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