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不幸溺亡:走出悲恸,唯有大声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伤

文 / 董小琳

每个人都会犯错。

有时候,这个错误很小,小到只是一堆忘记带走的垃圾;

有时候,这个错误很大,大到一个生命的陨落。

几分钟的离开,一场意外,2岁的托比在游泳池里溺亡了。

此后余生,母亲布丽姬特,父亲芬恩,哥哥贾拉该如何继续?

到底是谁的疏忽,导致了这一切?

再或者,这大概是一场梦吧。醒了就能一切如初,再看到托比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嚷着要吃“冰七淋”……

这个让人心碎的故事,来自于澳大利亚小说家,杰西·布拉凯德的新作——《悠长的告别》。

“先让你心碎,再用爱把你拼凑完整。”

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承受着无法言说的伤痛,如何能在悲剧面前站起来,顽强地生活下去?

一、遭受重创的大脑,会出现两套记忆

 “待在那里,托比,我会在洗手间里给你读(故事)。”

几分钟后,找遍全家每一个角落的妈妈,透过卧室的窗户,在泛着蓝色光芒的泳池中,发现了一个让人绝望的小身影。

“您的妻子告诉我们,她去洗手间的时候,把托比留在厨房里。当她从洗手间出来时,他已经不见了。她检查过游泳池的门,是关着的。她没有在游泳池里看到他,直到她在楼上找他,看向窗户时才发现。”

本该为这场悲剧负责的妈妈,却在接受警官问询时,将所有责任全部撇清。

这是人品问题吗?

专门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专家,莎莉·杰恩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混乱和扭曲,是创伤记忆的常态。

人们在遭受创伤时,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会创造出两套截然不同的记忆。

一种记忆在责怪自己,一种记忆在埋怨别人。

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互相交织,于是就出现了混乱。

所以,如果你经历过类似的遭遇,而且事后很难说清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有一种旁观者的感觉。请不要怀疑自己,出现这种幻觉真的很正常。

那么,然后呢?难道要一直混乱下去吗?

二、说出真相,才能消除混乱

处于混乱的妈妈和哥哥,欣然接受了爸爸的谎言:

“我们有一个能自动开关门的设备。它有时会出现故障。我本来想把它修好的,但我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早上我穿过游泳池区域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份新工作。我没有考虑到……”

芬恩不愿让妻子背负小儿子溺亡的内心谴责,于是将所有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却很可能因此面临二十五年的牢狱生活,以及足以让全家破产的罚金。

哥哥贾拉则因为无法接受没有弟弟的生活,而将自己吊上了树枝。

“唯一能帮我渡过这场难关的人已经走了。托比,没了他,我们就分崩离析,妈妈走向这边,爸爸走向另一边,我在中间毫无头绪。”

万幸的是,芬恩和布丽姬特没有再失去一个孩子。

“妈妈,托比睡着了吗?”昏迷中的贾拉喃喃低语着。

“对不起……”妈妈低下头,轻吻他的额头。

是的,他还活着,这就足够了!

终于,贾拉“想起了”爸爸没有穿过泳池的真相,并将它告诉了妈妈。在法庭上,布丽姬特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芬恩得到了公平的判决:缓刑十五个月。

三、原谅自己,才能走出伤痛

著有《向前一步》的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丈夫戴夫突然去世后,曾经把丈夫的死全部归到自己身上,并且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快乐了。

离群索居的生活,正在一步步逼近她。

幸好,她的朋友,沃顿商学院心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及时出手,帮助她从支离破碎的不幸与灾难中,一点点复原了回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自我同情

看清真相的你,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和自己和解。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同情呢?

我想给你以下3个建议:

首先,关注行为。

“我做了这件事,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人。”

如果你这么想了,就很难走出伤痛的阴影。

在和他人的沟通中,我们总说要“对事不对人”。

其实与自己沟通,也是同样。

责怪行为,会让你感到内疚,而没有耻辱。

内疚能让你找到改进的方法,努力不再犯错。

而一旦有了耻辱的感觉,你就会怀疑自己的人品,甚至出现愤怒,攻击他人的行为。

因此,请把注意力放在“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是什么样的人”。

再有,试着把感受变成文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丧”。

上课,没动力;参加集体活动,也没精神。就想整天窝在宿舍里,没什么正经事可干。然后就是成绩越来越差,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就越没有动力做出改变。

结果在无意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漂亮的本子,于是开始用它记日记。

在意识的牵引下,当我将感受变成文字,一笔一划地写在纸面上时,竟然写出了这样一行字:

你真的就要这样颓废下去吗?你到底想做什么?

突然被敲醒的我,第二天早早地到了教室,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感觉,明明知道这样继续下去,会拖垮自己,却始终无法做出改变。不妨就将大脑里的想法写下来。

不用考虑措辞、逻辑,在想写的时候写,不想写的时候停下来。

慢慢地,你内心的焦虑、悲恸、怨恨等情绪,都会随着文字而释放出来,从而释然。

最后,主动发现小确幸。

记得古典老师曾经讲过一个保持前进的方法:每天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三件事。

无论大小,只要自己认为是成功的,是好事,就可以。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会逐渐恢复自信:原来,我也可以做好。

从而,我们离悲痛欲绝,自我埋怨,又远了一步。

在小说的最后,母亲将游泳池改成了池塘,种上了各种植物,饲养着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等父亲芬恩回来的时候,全家人沉浸在水中感受着生命的脉搏。

付出的代价无法收回,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

只能这样,生活才会继续。

这本《悠长的告别》,以作者12岁那年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历经40年最终完稿。

在走出伤痛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

 —END—

关注头条号“小琳说心理”,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董小琳。

减重80斤的80后宝妈,500强企业主管。

如果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些价值,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2岁孩子不幸溺亡:走出悲恸,唯有大声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