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马尾藻海是一片海中之海,没有明确界限的界线,不能用平常的尺度来衡量它,位于古巴和巴哈马群岛、北美海岸以东,不过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马尾藻海就像梦境一样:你无法确切低说出你何时进入,又何时走出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经去过那里。就是在这里,欧洲鳗鱼出生了,有着一个像柳树业绩的偏平身体,基本是透明的,仅几毫米。经过3年跟随墨西哥湾暖流,穿越几千公里到达欧洲海岸,它们完成了第一蜕变,变成玻璃鳗。然后进入河流上游游去,在这里又一次蜕变,变成黄鳗。这一阶段有些鳗鱼可以活50年、80年、甚至100年,如果不考虑繁殖后代,似乎它们可以想活多久就多久。人类无从知晓鳗鱼什么时候决定繁殖。与此同时,它们将完成最后一次蜕变,变成银鳗,再此阶段它们可以4年之久不吃东西,每天游近50公里,向马尾藻海出发,这是一场苦行憎式漫长的旅行,到了之后鳗鱼似乎回到自己的家,然后繁殖,这样鳗鱼的目的便达成了。

本书围绕鳗鱼写的一生父子情很温情,讲解目前人类已知鳗鱼的一生,以这一切比喻万物生命,就像马尾藻海一样,人生也像梦一场,无法掌握何时到世界,何时离去,匆匆一生只是过客。同时传达一些哲学思想以及概念,比如与父亲童年钓鱼的某些场景,作者强调有可能一切都记差错了,“因为记忆是会骗人的,它会筛选和选择保存那些东西。当我们再记忆中搜寻一个往昔的场景时,我们完全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记住了最重要或者最相关的内容,但我们记住了符合我们预想的内容,当记忆描绘出一个画面时,其中的各种细节必然是互为补充的。记忆不允许任何与背景不协调的颜色存在。”

鳗鱼是幸运的,它一生有明确的目标(回到马尾藻海繁殖)。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忍受一切,有些在黑暗中度过上百年,眼睛都发生突变来适应环境。在变成银鳗这一阶段,4年之久不吃东西,每天游近50公里,只为回马尾藻海繁殖。‘约翰内斯-施密特也许已经做了回答,他认为这不重要。存在是最重要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以找到意义。’约翰内斯-施密特一生研究鳗鱼,花了20年在海上寻找出鳗鱼的出生地,1930年授予达尔文奖章,至此3年后死于流感。

人类至今没有解决鳗鱼人工繁殖问题。没有人在马尾藻海见过一条银鳗,不知道银鳗是如何准确的回到马尾藻海的,不知道,不知道。这世界充满人类无法解释的事物,个人也是宇宙的一粒尘埃。最简单的我是谁?哪里来?那里去?这一生追求的是什么?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哲学书,个人感觉最重要的就如周星驰所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最起码要有个爱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鳗鱼的旅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