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快节奏而又浮杂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外在所带来的虚荣心和享受,不停地做着加法生活,拼命地向外索取,在这种快节奏中使自己被这永远也满足不了的物欲所遮蔽,这种物质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往往是短暂而又浮躁的,而人的欲望永远无法突破,到最后,精疲力竭。反之,只有持久的、发自内心的感触和体验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真正源泉。

关于情绪上的快乐与喜悦之分,快乐是被外界影响,是外在条件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气氛;喜悦是从心里油然而生,是内在自给自足使之感到充实的一种感觉。

想让自己快乐,就得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和许久未见的朋友畅聊等,以上种种都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如若满足不了这些条件达成配合,就会觉得无聊,空虚,就如这次疫情事件,很多大型商场、餐饮等等娱乐商铺全数关闭,全国人民都被迫窝在自家,足不出户,十天后,许多人开始感到无聊,单调的生活找不到方式来让自己感到快乐与满足,仿佛潜意识就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的快乐全部寄托于外在事物上。

而喜悦是自给自足,自己给自己的礼物。一个人独处进行深度思考,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下厨学着自己很喜欢的美食,这些都是可以光靠自己就能满足的事情,在无聊的生活里也能把它过成诗。


贝聿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在接到卢浮宫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60多岁。在他设计完卢浮宫金字塔的时候,法国人都表示讽刺不欣赏,他们认为金字塔是不详的象征,对贝聿铭恶语相向甚至唾沫攻击,连随身翻译都被气到发抖,但贝聿铭从不在意,甚至幽默的觉得,幸好自己听不懂法语,正好耳根清净了。在这之下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想法和设计,坚定地完成了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卢浮宫面前所进行的投票,全数通过,就连当初对他批评最凶狠,宣称绝对不能接受的《费加罗报》也主动在报纸头条打脸写到,玻璃金字塔真的很美。


贝聿铭顶住外界所带来的的重重压力,但始终不退缩不沮丧,始终如一地沉浸在自己热爱的设计里,一步又一步的解决完自己所看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感到喜悦的,这种感觉,无以言表。


又如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里面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叫若菱的25岁女人,名牌大学毕业,在一家很多年轻人都挤破头想进的公司坐着总经理的职位,住在一栋地理位置各方面都极佳的别墅,每日上下班开着一辆上百万的跑车,老公是大学校友,温柔体贴,一段由校园走到婚礼殿堂的爱情。

以上种种条件光是普通人有一项,都足以令人刚到无比满足,但综上所述全部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时,不禁会让人觉得,这个人也太幸福了吧?但若菱并不这样认为,相反,她时常感到孤独,无力,这些感觉使她窒息而又无能为力,她努力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她觉得是不是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于是,她比之前更为竭尽所能的去做好每一件事,但最后,筋疲力竭,在工作、生活、感情上,她都倍感无望。

故事的最后,若菱开始发现外在的条件给不了她快乐,没有谁也没有哪本书可以带给她内心想要的那种自在和快乐。她开始放下对外在的索取,不再追寻和盼望,开始平视自己的诸多不完美,和内在的各种阴影、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好好相处着。

我是谁

你的表现不是你,你的工作不是你,你的成功不是你,你的失败不是你,同样的,你的钱财、你的房子都不是你,只有“你”才是真正的你。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的一段话: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着什么要求。

任何外在的事物都改变不了你,你内心的喜悦、和平与爱,这些才是真正的你。所以,没有人可以打扰到你,除非你的内心愿意自己被打扰。

我们都害怕失误害怕失败,害怕最后带给自己的伤害与痛苦,但事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痛苦来源于我们对它的解释。又如《遇见的未知的自己》所说,外面没有别人,你所看到的外在事物都是你的内在世界所投射出来的结果。在我们与自己的内心所连结,改变了自己和心境后,你会发现整个人、事、物都会发生改变。

所以我开始学会了自省,每当与外在世界产生碰撞时,我会想,是我哪些行为和方法不恰当,哪里可以加强改进,又或者别人说的哪句话哪件事触碰到了我,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内心的伤口,我应该换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对待。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

在寻找内心真正所求时,我们应学会停止负面思考模式,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欺骗,顺从自己的内心,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而是认同并开始切身执行“少即是多”的理念,过着减法生活的惬意人生。

不再一时冲动地购买自己喜欢但是完全用不着的东西,减少了日后整理的很多烦恼;不再一昧地抱着“多就是好”的念头漫无目的的到处学习,造成自己的知识焦虑,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少,知道了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甚至更焦虑更努力地向外求,陷入自己编制的思想痼疾中所压抑,失去了很多很美的风景。

避开所有盲目向外追求的方式,沉下心来倾听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发掘了内心深处真正所渴望的事物和追求,达到促进内心的代谢循环。

由内向外看世界

日本设计大师佐藤大与川上典李子共同编著的《由内向外看世界》,关于佐藤大的设计理念与思维,醍醐灌顶。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不要一股脑的立即行动,一头扎进去,反而容易适得其反,越努力越不容易捕捉到好的创意,导致目的太强,运用手段太多从而在眼前不自觉树立起一道屏障阻碍着自己的视野。而是要运用平面性思维,以面思考,不断地锻炼周边视力。就像前足球运动员中英田寿先生曾所说:“通过锻炼周边视力,就会觉察到对方选手为何这么踢,也能分析出自己的后方选手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退一步

世界上分为三种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我的事。

我只要关注和做好我自己的事就好了,我就是我自己的主宰,是我自己的神,我对我自己的事情是有着控制能力的,至于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插手控制别人的事甚至和老天对抗,搞得自己焦虑不安,痛苦不已。就好比如你在赶时间的时候遇上塞车,这时候你感到焦虑、暴躁,但塞车是谁的事呢?是老天的事,既然如此已经发生,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试着活在当下,已经发生的事就是神的旨意,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我们深信这也是神的一份礼物,好的事物会在我们有意识做出最好的选择下而发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不纠结于天命,不济济于得失。

像我自己就经常和老天对抗,埋怨不公,然后又暴躁易怒,因为这性子,使很多人心有不悦,但通过自省,开始慢慢改进自己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日野元重明有说,做一个温暖而又柔软的人,这样无论对方什么行为,你都会觉得他很搞笑呢。

一边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所求,一边平衡好自己的阳光面与阴暗面,进行整理与归纳。调节好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但不一昧求变、一昧索取,而是重新审视着自己内心所求,达到自己内心真正所想,但也给自己内心保持一点空间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世界中,从而促进更好的代谢循环,以便日后吸收更好的更所求的能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