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是2013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汇编了作者在1995年前后发表在《东方》《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等杂志的作品。

王小波经历丰富,去云南山东下过乡,只上过初一,十二年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硕士求学,归国后相继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最出名的是第一篇《沉默的大多数》,讲的是关于话语圈的问题。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写道: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王小波说,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生谨慎使他变得沉默的起因。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话语世界里分出两级,一级是圣贤的话语,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是强征来的税金。

作者在读了一本书后,猛然醒悟到,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王小波建议所有处在话语圈子里的朋友: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我虽然已获到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的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了,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那些体验思想快乐的人,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虽然思想的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的,但当事人不该对此负责任。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没来由的要别人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

这世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从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过的情形总是相反。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他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汇聚一切人,但这江河绝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的一样。

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他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现实中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在于思想,“夏虫不可与之语冰”,井水不犯河水固然是一种办法,“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烦人”也可以忍受,怕只怕,就像萧伯纳说的“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便自命为科学。”那就黑白颠倒,一团乌烟瘴气了。

                  椰子树与平等

    本文中作者列举诸葛亮征服云南后砍去椰子树,以达到控制当地人目的的野史,引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广义的,不但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它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还有一种差异,是幸福能力的差异。比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性格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子起了争执,我们总说杀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些自古流传的话语就是上述现象最好的佐证吧。

                    皇帝做习题

举例一个皇帝学数学,不空想空谈。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逐渐的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他讽刺有些大学问家,只是忽然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兽之类。比起浩然正气,我他更相信共同体验。由此也看出,他认为传统文化应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态度。

                  肚子里的战争

这篇文章最瘆人的是不懂医术的小青年们把人的肠子扒拉出来翻找盲肠,让我想起《活着》中富贵女儿难产时的情景,简直如出一辙。

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环境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

杂文集共收录作品40篇,主要围绕思想文化的话题,记录自己的思考,笔锋犀利中有诙谐,玩笑里有嘲讽,批评中有强烈的爱国情。他清醒理性,旁征博引,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阅历和智慧大脑,嬉笑怒骂,直指愚昧落后、荒唐丑陋,发人深省。

读这本书,当然没有读小说的曲折有趣,需要慢读细品,圈点勾画,沉思联想。你会时而恍然大悟、拍案叫绝,时而蹙眉顿首、忧心忡忡。这里有理性的启蒙、人性的扣问、历史的反思、未来的憧憬。

只可惜,天妒英才,绝顶聪明的王小波,于1997年不幸病逝,年仅45岁,距离这本书中一些文章的写作时间仅隔一年多。我想,如果命运能够给予他更多的时日,他那颗智慧的头颅,不知还能够开掘出多少精神宝藏啊。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