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年一遇”

    最近常常看到有人质疑作品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河南洪灾的时候,就质疑百年一遇,又如台风登陆浙江沿海造成五十年一遇的损失。甚至有人言辞凿凿质问:你确定在百年以前中国就开始了对降雨量的记录?你确定五十年以前浙江有过这样的一场台风?每每读这样的文章,你都会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并且会为他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叫好。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模糊性,形容下雨,就用“大雨滂沱”,形容小路难走,就用“羊肠小道”,我们都能够读懂他的意思,从来不会有人去质疑羊肠小道是多窄的道。可是为什么面对一场特大洪水,就不能用百年一遇来形容呢?百年一遇并不是表达一个数据,它只是告诉人们,是“太久太久”的意思。

      文学作品中这种表达实在是太频繁了,你看:“千年等一回”;你看:“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偏偏就不能理解百年一遇呢?

      曾经有一个笑话,是物理老师对学生讲课,他说,李白很会造谣,他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有人去测量过黄果树瀑布,根本没有三千尺。然后学生哈哈大笑。老师接着说,柳宗元也挺会造谣,他写过“千山鸟飞绝”,后来有人发现,树上还有一头猫头鹰,猫头鹰不算鸟吗?我想,这位物理老师一定只是为了说明文学语言和科学研究的不同,他肯定不是真的认为李白和柳宗元在造谣吧!

      所以,我们只有懂得和承认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不同,才能更好的做好阅读。

    其实模糊性在数理统计中也是存在的,比如一家人,就没有说是几个人,一堆沙子,就没有说出多数粒沙子。但这样表述,一点都不影响人们对内容的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计数可以用不同的单位。

  继续说那个物理老师吧。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做顿饭吃,可是他不会,聪明的老师就照着书本上学着做,盐,多少克,明白;糖,多少克,明白;酱油几勺,他愣住了,这勺子有大有小,这里要多大的勺子啊?还有下一条更糟糕:味精少许,少许是多少啊?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聪明绝顶的智慧的老师被难住了,一怒之下,扔掉了书,最后只好由保姆为他做了这顿饭。

    我们不是对物理老师有什么偏见,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文学表达和科学表达的不同。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百年一遇”或者“千年一遇”的时候,不要那么较真了。毕竟,我们需要科学的同时,也需要文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百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