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读书,写字,写作,把这三件事做好。

[小文浅记184]作者:杨倩文

看了一个采访对话,收获颇丰:

        记者:和一些小语界的名师不同,我感觉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更容易被一线教师学习和模仿。如果一线教师想学您,您更希望他们学您的哪一点?

        于永正:如果想学我,就要多练基本功,比如,写一笔好字,会朗读,善于钻研教材,写一手好文章。语文教学说到底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我希望教师们不要学我的技巧、方法,要多练基本功。另外,教师心里不仅要有语文,还要有学生。许多教师的眼里只有语文,没有学生,目中无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课堂专注度、学习习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是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从育人的角度教语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否则谈不上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

        看完这段话,收获的不仅在于知道了【自身要多练基本功。另外,心里不仅要有语文,还要有学生】,最重要的是明白了自己现在缺乏的: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这一点不仅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会明白此刻应该怎么做。

      备学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课堂专注度、学习习惯。一句话指明了工作方向。

还有如下对话也给人以思考:

      记者:您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您看来,您的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您会怎样当教师?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心得。

      于永正: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时不会教,不懂得教育规律,跟着感觉走。过了40岁之后才明白一点门道,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进入自由王国是50岁以后。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教语文很简单,一是多读,二是多写。

      在小学阶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多学国学,背诵古代经典名著。幼时背诵的东西记得非常牢,一生难忘。但是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退休了。现在,许多学校重视国学诵读,这是好事。如果我在教学生涯中更注重这一点,我的学生就会更优秀。

      我还有一个遗憾是对学生写字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按照习字规律去教。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想按照描红、仿影、临帖的习字规律去教,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要这样。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写字不好,应该引起重视,等孩子上了中学再强调就已经晚了。

      这段对话强调了多读多写,注重写字。从这些对话中深刻体会到:“一位名师就是一本书”,可谓:弄斧就要到班门,跟有经验的教师、名师交流,会有更多、更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读了下面这段话,也让我对那些后进生多了一些理解: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可惜,我认识得晚了。

      于老师说:“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我会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知其长短,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甚至让一些人变短为长。

      ·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豁然间,缓解了我压迫着后进生学习的焦虑感。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

      感悟最大的一句话谨记在心:读书,写字,写作,这三件事做好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好处,而且任何时候都不怕考试。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希望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根”会长得粗壮、有力。

附:每日一背(65)

                      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读书,写字,写作,把这三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