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1
学生背景
T同学,14岁初二男生,来自湖南,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1.沉迷游戏、昼夜颠倒。初一时因为沉迷游戏休学,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房间里玩游戏,因而经常和父母发生剧烈冲突,责骂父母。
2.学习动力不强、人际关系紧张。初一入学时在班上没有交到太多朋友,后来与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觉得班上同学都不喜欢他,学习意愿因此下降。休学返校后仍然不适应,排斥班级和同学,一段时间后不去上学。
3.环境适应能力和受挫应对能力较弱。独立能力不足,升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变大,无法承受压力时会回到家庭、依赖家人。来到新的班级后,每当T同学与同学起争执时,T同学都认为是他人的问题。
4.家庭关系疏远。T同学在一个二胎家庭,当妹妹出生后,父母都比较宠爱妹妹,无意间忽视了T同学。
5.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时,会乱砸东西,有时会莫名其妙肚痛。
2
咨询分析
原因分析
矛盾型人际关系模式、依赖且退缩的人格特征、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
a.矛盾型依恋模式。渴望他人关注,情感需求强烈,为了吸引关注,行为表现有表演和夸大的倾向。但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他人不信任,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内心时刻在担心被抛弃,为了保护自己会拒绝、回避人际活动。
b.归属感不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良好,家庭氛围比较和谐,但母亲由于要照顾年幼的妹妹,父亲平时工作较多,父母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加上在家里和父母冲突,导致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家人接纳;在学校里因为人际关系差、负面感受强烈,对学校有强烈的不适应感。学生在归属感不足,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和游戏里。
判断依据
1、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2、父母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矫治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3.建构学生力量感
4.抗挫折训练
5.情绪控制训练
6.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3
调整历程
1、心理疏导,疏导情绪以、提升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改善亲子关系。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改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提升人际关系能力,同时改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
其次,帮助学生梳理他的认知模式,T同学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从心理和行为上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
然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平时和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节奏,提高抗压能力。
最后,通过心理教育、情商辅导、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增加对情绪的理解和觉察以及管理、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该生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2、学习能力提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T同学比较聪明,学科基础扎实,休学期间沉迷手机游戏,导致学习能力下降、排斥学习。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通过行为训练,增强环境适应性。
通过体能训练、行为习惯训练,重新培养他的生活习惯,帮助他戒除网瘾,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戒除偷窃行为。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相互帮助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4、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4
后期反馈
学习状态好转,对学习不再排斥,且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手机依赖已经摆脱,作息调整回正常水平;回到原来学校后,能够主动结交朋友,逐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T同学明白父母也是非常关心自己、爱自己的,能够和父母、同龄人保持良好的距离,对“被抛弃”的恐惧感降低。
能够踏出自己的舒适区,适应环境能力良好,有一定的独自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如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同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