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水水的日更也是有意义的

今天是中秋节,也是今年的第263天。而今年写文章,到今天已经是第261篇了。也就是说,连续日更我是没做到,还需要补两篇文章,但在无戒老师组织的365日更挑战营中,能完成300篇文章就算是胜利的标准化,我相信自己绝对没有问题。而且,过两天休息,也打算把欠下的两篇文章补起来。内容也已经确定,读后感或者课后感,妥妥的输出倒逼输入。

很多人都在纠结到底要不日更,无论是想养成写作习惯,还是要提高写作水平,无论是要做个人品牌,还是要实现作家梦想,对于日更,总有两种声音在打架。而归根结底就是,完成与完美,到底应该追求哪个?

我想,对于写作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的业余写作者来说,日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还没有养成写作习惯,或者说思考和输出的习惯的时候,在还在摸索写作方向,还在写作水平提升阶段的人来说,日日练习写作,日日练笔,“日日挥刀500次”是不能省略的环节。

这不仅是许许多多写作大咖、知名作家的走过的路径,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在《原子习惯》(大陆版《掌控习惯》)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一个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的实验。

开学伊始,教授将摄影班的同学随机分为两组——“量组”和“质组”。规定“量组”同学的期末成绩取决于拍摄照片的数量,而“质组”同学的成绩则由摄影作品的品质所决定。

而到了学期末,教授吃惊地发现,最杰出的照片均来自“量组”,而非追求完美作品的“质组”。

作者写道:”整个学期,‘量组’的同学们忙着拍照,尝试不用的构图与灯光,在暗房里测试各种各样的做法,并在错误中学习,在创作百张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精进了自己的技能。而与此同时,‘质组’的同学则坐着思索完美,弄到最后,除了未经证实的理论及一张平庸的照片,没有太多努力的成果可供展现。”

“量组”与“质组”同学们用一学期的时间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量变形成质变”。

质变的产生不是我们思考着、计划着、谋划着就能形成的,质变必须仰赖通过行动、实践、不断行动、不断实践、日日行动、日日实践得来的。

回到我们写作上,也是如此。每日都在思考且每日都在记录,就是在为日后的质变做准备。

写下今天的一点思考、读的书、看的电影,或是记录遭遇的有趣的、无奈的、愤怒的、感伤的人或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既是一个资料素材的积累,也是一个复盘思考的机会,既是一次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也是锻炼逻辑和表达的途径。

这不就是想提升写作能力的人需要积累的事情吗?

更何况,这个世界哪来真正的完美?即使是杰作也是各花入各眼,不能保证人人喜欢,更何况是我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的小小的文字练习呢?比起苦思冥想憋一篇所谓的“完美杰作”,不如通过大量的积累和练笔,去让一篇篇实实在在的文章去无限接近完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是为了日更而日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看似“形式主义”的动作中,我们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逼着自己“憋”出了一篇文章。灵感不可能时时都有,但只要提起笔来,头脑中那些看似支离破碎的片段、不成逻辑的想法……都能通过写作的这个整理和编织的过程,变得越来清晰、有逻辑。

就像我这篇日更的文章,本来今天想写一篇读后感的,但是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想着只够写一篇记录“中秋的一天”的“日记随笔的。结果写完第一段,就变成了讨论日更的意义了。

文字,就是这么任性、有趣、不可思议。


无戒学堂日更第261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算是水水的日更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