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无私,就是尊重的最高境界

公元1578年3月,窗外花红柳绿,春光盎然,首辅张居正却很恼火,一则父亲去世,心中悲痛,再则是否回去也得踌躇思量:不辞职回乡,有违孝道;回去,守丧三年,辛辛苦苦几十年得到的权倾朝野,肯定会在人走茶凉中分崩瓦解消逝殆尽的。


好一番思索后,张居正想出一条妙计,让一些门生上书皇帝,要求以国家事务把要守孝的他留在京城。皇帝很快给予批复,张居正的心也如三月春风拂过一样稍感欣慰。张居正正想喘一口气,可第二天上朝时,心中的火又被点燃了——大臣纷纷上书,认为奔丧守孝是遵从祖制,不能因情况特殊就不执行,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面对大家的强烈谴责,张居正想以自己宰相身份对反对官员进行严厉惩罚,可法不责众,无从下手啊,而让他怒火中烧的是,最激烈的反对者竟有自己的得意门生于慎行。


听着大家的辩论,张居正的心中好一番汹涌澎湃:


“自己门生遍布天下,但最宝贝的还是学生于慎行。他年少成名,为人处事勤奋又低调。在我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时期,他很少说话,也不吹牛拍马,每天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大明各省份,体察各地的风土民情,从别人常常要避开的一件件苦活累活中,逐渐设计出改革各方面的条款细则。他是我推行改革的幕后英雄,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我对他也不薄啊,除了经常夸赞他,也把他看作我心中不二的接班人,他竟这样对我,到底为什么呢?”


在焦急中等到下朝,张居正快走几步截住于慎行,劈头责问道:“你是我最得意的学生,我也历来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跟着那些大臣胡闹来为难我呢?”没想到,于慎行没有半点畏惧,竟笑着回答道:“老师,正是因为您对我好,我才会这样做呀。”张居正无语了,竟楞在当地。




回家路上,看着于慎行从容前行的背影,张居正忽然明白了一些,这也许是于慎行的性格使然。于慎行17岁考取进士,20多岁就成为皇帝的讲官,也够牛逼的了,要知道这个职务一般由胡子一大把的资深学者担任。况且,他对皇帝都这样直来直去的。那一天,皇帝拿出宫中珍藏的历代字画,想让讲官们在上面题写诗句。因为字写得不好,于慎行自己做好诗句,再口述给同事代写下来。当皇帝评价自画诗好字也好时,于慎行却做了如实回答。“那样郑重的场合,于慎行都要说实话,他如今怎么会因我而改变呢?”


接下来的几天,张居正东奔西走找关系,终于以威势压服了众人,保住了可能因奔丧守孝丢权势的事,他却一直高兴不起来。一闲下来,就唉声叹气,说人心不古,世道不济。“自己倾心为别人付出,别人却恩将仇报,这不让人寒心吗?”家人劝张居正想开点,也许是他误解了于慎行的真心,张居正心里却总是转不过弯来,每天都在郁闷中,还趁机贬了于慎行到地方做官。


只是,张居正没想到的是,让他寒心的学生于慎行却救了老师一家。在张居正死后,他迅速被污名化,张家被抄家,于慎行却冒着触发皇帝雷霆之怒的风险,当场写就《祭太师张文忠公文》,为张居正鸣不平,写信求办案官员不要过于苛厉,最终使万历皇帝让步,他才没沦落到死后被鞭尸的惨境,家人也才没被赶尽杀绝。


如于慎行所说,正因为你是我的恩师,正因为你平素厚待我,所以,我必须要提醒你,免得你看不清形势,一意孤行,让自己失去民心。我讲真话,只为老师着想,只有公愤,只有国家大局,全无丝毫个人利益。



愿世上多些与慎行一样的人,因为真实无私,才是尊重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无私,就是尊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