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敬穷理

居敬穷理

居敬穷理是朱熹提倡的修心方法。意思是:居敬而穷理,通过内心的修养,做到不为外界事物所累,然后去探索弄懂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王阳明跟一个叫梁日孚的学生讨论过居敬穷理,经过这样:

梁日孚问:“朱熹说居敬和穷理是两件事,先生却说是一件事,为什么?”

王阳明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件事,哪里来的两件事?如果按‘一理万殊’(一个道理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说法,礼仪有三百条,威议有三千条。又何止两个。你且说说什么是居敬?什么是穷理?”

梁说:“居敬就是存养工夫;穷理就是掌握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

先生问:“存养什么?”

梁说:“存养我心中的天理。”

先生说:“你这样说,居敬也就是穷理呀。”

先生又说:“你且说说怎样才能掌握事物的道理?”

梁说:“比如侍奉父母,就要知道尽孝的道理;侍奉君上,就要知道尽忠的道理。”

先生说:“尽忠和尽孝的道理,是在君上和父母那里,还是在你自己的心上?如果是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过是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道理呀!你且说说什么是‘敬’?”

梁说:“只不过是‘主一’。”

先生问:“什么是‘主一’?”

梁说:“如读书时,一心放在读书上;接人待物时,便一心放在接人待物上。”

先生说:“按你说的,喝酒就一心放在喝酒上,好美色就一心放在美色上:这是逐物。哪里能够成就什么居敬的工夫!”

梁日孚没话说了,请老师指教。

先生说:“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放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把一落到具体事物上,那有事时就会追逐事物,无事时心里就空空落落。真正的修养,是有事无事时,都在天理上用功。所以说,居敬就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处说,就是居敬;就居敬的精密处说,就是穷理。不是居敬时另外留个心在穷理,也不是穷理时另外存个心在居敬。说法虽然不同,说的功夫只是一件事。就像《易经》说,敬可以使人内心正直,义可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敬就是无事时的义,义就是有事时的敬,两句话说的是一件事。孔子说,以恭敬的心修养自己,就不用再说义;孟子说,要集义,也不必补充说个敬。懂得时,横说竖说都是一回事。若不懂得,纠字眼,不识根本,不得要领,就不能融会贯通,支离破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用功。”

梁问:“穷理怎么又是尽姓呢?”

先生说:“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穷尽仁的理,就是要把仁做到极致,穷尽义的理,就是要把义做到极致,仁义只是我的天性,所以穷理就是尽性。比方,孟子说:‘扩充其恻隐之心,到了极致,则仁不可胜用。’这就是穷理的功夫。”

梁问:“程颐说:‘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能看不见。’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要是我,我可没空去做那个功夫,你要先去理会自己的性情,你要先能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

梁日孚悚然有悟。梁日孚猛然有所领悟。

这里说的是真理的具体性问题。真理不可能只是一事一物的道理,一定是针对许多事物的。也就是一个真理可以具体体现在多人多事上。即便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也是在真理基础上的分析,绝不是凭空分析。当然这时的真理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具体事物实际上是多个真理的交集,很少一个真理就能具体到某事某物的。但如果真理不能具体到某事某物,那真理就没有意义。

真理源于思想的真实性,而思想的真实性以去除个人主观的特殊要求或者规定(习惯、先入为主的想法)为前提条件。只有回归普遍思想(人文精神,或者说信徒们的上帝)的思想才具有真实性,才可以产生真理。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主一”。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居敬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