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景
H同学,15岁初二年级男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基本情况
H同学自述:小学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高中课程太难,学习技巧有些不足,感到学习压力大,力不从心,和同学关系也不好,烦恼。
有改变意愿,自愿入学扶禾心理教育。
成长经历
自诉从小由外婆带大,直到小学6年级时,妈妈才才开始带。
小学期间,亲密的同学和朋友很少。因为成绩很好,同学也尊重他,遇到困难时,同学也会帮他。
初中时期,对家庭氛围体验较为淡漠,对学校的体验较痛苦。觉得同学素质低,满口脏话。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感觉不被老师和同学尊重,回避特征较为明显。和小学期间相比,落差很大,有挫败感。
初三时,面临中考,感到压力大,焦虑。感到没有人理解他,父母不关心他,没有真正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痛苦,失眠、头痛。
高一入学后,成绩下降,焦虑,注意力转向小说、手机、动漫。对学校体验成迫害性环境,感到受伤害,学习动力下降,厌学。
人际关系
自己独处时,也会有无缘无故稍许焦虑。
情绪状态
情绪起伏变化较快,易激惹。表面上不在乎,内心感受复杂且不稳定。
有明显的焦虑状态,现实焦虑、广泛性焦虑、错误定位的焦虑都有,比较突出的是广泛性焦虑。
且人格特征是偏执,伴有有强迫和自恋特征。
入学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
学习技巧不足
家庭关系疏远
朋辈社交技巧不足
自信心不足
生涯规划不足
情绪困扰(低落,烦躁,焦虑等)
情绪管理技巧不足
压力过大
-
压力管理技巧不足
分析与策略
原因分析
1、归属感缺失
家庭氛围较为淡漠,自诉父母等家庭成员经常吵架,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成长情感上的抱持不足。
相反,孩子会想法调解父母的争吵,有维持改善父母关系的愿望,导致孩子过早成熟,压抑了很多想法和情感,在自我觉知上也稍显缺损,整合稍显不足。
家庭三角化特征也较为明显,孩子与母亲较为亲密,与父亲较为疏远。
2、寻找归属(社会认同)中面临独立和能力不足的冲突。
同辈竞争与合作中,大多体验是羞耻感。
认为学习成绩好是自己唯一能够获得尊重的方式,也是自己能够摆脱困境的方式。
但当跟同学关系慢慢疏远,体验到孤独时,有惶恐、迷茫的感受,无助感、无力感、无价值感随之而来。
对学校、人际关系投射体验成迫害性环境,感到受伤害,学习动力下降,厌学。
3、被动回避的人际模式
在孤立无援的人际关系中,孩子痛苦。在情感上慢慢压抑到对同伴关系的渴求。
为了避免体验“抛弃感”,孩子退缩,有自我封闭的倾向。
独处时,孩子在精神层面寻找安宁,比如:科幻和想象。
此判断依据:
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冲突中的表现)。
入学时母亲对孩子情况的概述。
调整目标
1、核心问题:
回避型或讨好型人际关系模式、偏执的人格特征、亲子关系冲突是其主要问题。
2、咨询目标:
长期目标--情绪稳定。达到能够正常上学,正常人际关系,能够适应良好各种人际互动情境。
阶段目标--前两个月梳理清楚学生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以及确定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学习节奏纳入正规;体能训练良好;对自我和他人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3、咨询策略:
行为训练的方式先解决体能等适应能力问题。(CBT)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叙事治疗,合理情绪认知,放松训练,正念练习。
4、介入策略
情绪稳定化训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调整和适应。
觉察共情力、现实检验力和一般社会线索检验能力。
调整认知不足的部分,慢慢把情绪和理性思维整合成完整叙事。
情绪稳定化,采用外化觉察技术逐步调整。
调整方向
首先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梳理其成长经历中惯用的思维模型,了解学生日常应对方式及产生结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的认知。帮助学生找出导致现在结果的源头以及他的应对方式,更新学生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平时和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节奏。
再次通过一对一学习力培养,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最终落脚点还是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最后,行为训练贯穿始终,让身体体能增强,有一个精气神。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和走路说话等细节调整,拥有一个精神饱满的风貌传达内在力量。
调整历程
调整方向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改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提升人际关系能力。
其次,帮助学生梳理他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过于偏执的歪曲信念。带学生回顾过去以及现在发现的问题,看他本人是否承认存在这些问题。
同时,探究学生关系混乱的深层原因,找出源头。
最后,通过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他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矫治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 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3、 建构学生力量感
4、 抗挫折训练
5、 情绪控制训练
6、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H同学学习基础好,在小学、初中名列前茅。
针对该同学的情况,主要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1、找准定位,预设合理的期望值(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会朝着目标努力前进,从而激发内在驱动力。)
2、拒绝攀比,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3、寻找触发低情绪的诱因,跳出情绪困境
4、利用培养兴趣的方法激发好奇心,从而建立新的动机(培养情操的事情,可以提高你的求知、审美能力,例如读书、书法等)
5、培养孩子成就感(做一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成功、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
行为习惯训练
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具体地、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自省习惯等具体化了的素质因素。从习惯着手,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性。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有研究表明,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增加人体内分泌系统活动,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并能增强机体的活动功能。
绘画书法可以使人的脑细胞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并可以疏通全身的气流,使人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愉快的状态中;
散步、慢跑、打拳等活动可以激活逐步衰退的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后期反馈
1、焦虑方面
从现实层面来讲,在校期间,情绪稳定化处理有提升,能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学习中,但是心理层面来讲,不排除个体回家以后因为环境等的改变出现反复的可能;
2、学习动力方面
心智化能力及自信心有提升,H同学基本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明白学业对自己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学习意愿有提升,能够暂时放下情绪,注意力向学习转移,对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能够自觉安排学习,
3、人际关系方面
情绪管理尚可,能够感知情感变化,冲动行为减少,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4、亲子关系方面
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自身行为表现的心理根源,以及该行为模式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自己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也愿意承担一些家庭责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给予H同学的回应是可以直接影响到H同学自己的回应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