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从教学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加以实化,即实现学习的三步: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最后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此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是聚焦核心素养,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实化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阐释为“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称为“自学”。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最大的任务是“认识儿童”,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有两大天性好奇心、展示欲,教育就是设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唯有认识儿童才能发展儿童。
高效课堂在“人本”框架下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高效课堂的“人本、学本生本”支撑起自己的“教育学”。”,即教服务于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即按照学生学习、认识和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的”原原本本地交付学生,呵护学生的天性,让每一个生命自然成长。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唯教”为“唯学”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唯师”为“唯生”。它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
高效课堂的重点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我们固然承认可以灌输,但无法靠灌输获得。从学习的本意说,学习就是“经历中体验”,学习是“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是“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高效课堂的立场是捍卫“学”的神圣。学习是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必须“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高效课堂主张教师要敢于和学会放手,发动“一传” ,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发动学习”的人,所谓发动学习,即激励、点燃、唤醒。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即条件”,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挑战是,他应有能力为学习提供“可能性”。
高效课堂的三个抓手:组织抓手是小组,流程抓手是模式,教学目标抓手是导学案。高效课堂的小组有别于传统的小组,小组理念是“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内分对”,小组是作为“独立学习组织”而存在我们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普适性模式即“五步三查”,这套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从学科教学的知识规律本身产生出来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成长规律总结出来的,因而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所有学段。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和“讲学稿”,它是“引导学习的设计”,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
福建师范大学魏为燚先生认为:学习的自主度决定课改的成熟度,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效课堂应有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以“先学后教”“高效课“能力导向“索养导向”等作为关键词的教学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均是转变教学关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学生在课 教学改革,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纵观各种卓有成效和颇具创见的教学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均是转变教学关系,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应努力转化为学生的“学”。有些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往往用不着再思考,生深层的智力活动也未参与其中。实际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才能实现。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不能急于求成。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的教要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学,而非使学生屈从于学校以及教师的教;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的情况,摒弃那种学生学不会、不会学的担心,避免出现过度教学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学习的现象。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根据其外显的能力将其分类分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有相对性的,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并帮助他实现其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表明学生不是在记忆,而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
自信心是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的源泉。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的时候,其精神状态也会变得不一样,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行动。
“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行为。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活力,也使教学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的根源。
“不教而教”在教学关系上倡导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其中隐含着“教学”既不是“教”,也不是“教”和“学”,而是“教学生学的重要理念。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能够独立和主动地学习,并能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验证;第二,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诠释;第三,能够质疑,提出并探究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案;第四,能够把新的知识理解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理解;第五,能够针对自主行动、个体发展和生活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对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第具有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把教学目的定位于引导学生过有丰富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倾注真挚的热情来教导每一个学生,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为应对将来未知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