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历史类书籍的三点建议

我爱读书,更爱读历史类书籍。

总感觉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走向更有冲击力,就算是一个平淡的人生,也可以去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平淡。

历史类书籍读得不多,但都很投入,常常沉浸在历史人物中,想象那个时代的场景,随心随性随意地读,一种盲目的自嗨,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历史类书籍应该怎么读?”

直到遇见了《学会阅读》,遇见了“阅读历史类书籍的三点建议”这一页。

01建议在读历史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是非观

放下是非观,就是不要用是非善恶作为唯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标准。

放下是非观,就是放下有色眼睛,客观地对看待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走进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下,理解人物的内心。

比如曹操,历史教材中的他是个奸臣的形象,戏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他屠杀百姓,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河北后,自封丞相,居功自傲,因为多疑,杀掉了名医华佗。

如果每读到这个人物,心中就对他升起这个标签,那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就会在无意识中看不到了,实际上曹操也有雄心壮志和气魄,他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发展。

记住书里一句话:

在你做了是非善恶的判断后,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你都会为你的认知关上一扇有其他可能性的门。

02建议在读书时,既要明是非,也要做假设

中国传统的历史教育更多的作用是,用历史来明是非。比如孔子编著的《春秋》,其目的就是辨别是非,直到宋朝时,还有不少法官依照《春秋》的标准断案。

西方的历史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训练。

如果能够东西方思维都兼顾到,那么我们就可以站在更高的格局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多时空看问题,培养自己的包容力,也培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综合能力。

正如书中所说:

学习历史,明辨是非固然重要,但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己在这个时代向上生长的能力。

03建议在读历史书时,要抱着“理解之同情”去读

有很多历史学家都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读历史,要抱着“理解之同情”去体会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得已。

《文明之光》的作者吴军博士说,学历史就是做研究,就是给你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证据,证实你的观点,这就是做研究。

所以,我们读书时,无论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颠覆了曾经的认知,都不妨认真读下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推断。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锻炼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更好地接纳不同书籍中的不同观点。

所以,如果我们在读历史书籍时,放下是非观,抱着“理解之同情”去感悟人物,就可以既读到了故事,还锻炼了思辨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也许读历史类书籍,最重要的是态度。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阅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历史类书籍的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