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世说新语》:东晋风流宰相谢安的996打工生涯

【入话】

上回我们说了谢安的躺平生活,但是生活背叛了他,他不得不为家门计而出山,这下苍生有幸了,但是山河没劲了。因为谢安从此踏上了996的苦逼打工之路,为了东晋江山,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

当时,谢安的面前横亘着两座大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座叫太行山——哦,不对,这不是谢安,这是愚公!

谢安面对的是比王屋、太行还难对付的两座大山——内桓温,外前秦。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是东晋继王敦之后的又一个大权臣,司马家的女婿,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

看过《三国演义》的诸位可能知道有个叫曹爽的魏国宗族,曾和司马懿一起辅政,后来司马懿趁曹爽外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京城,下诏剥夺曹爽权力。

曹爽手下有个叫桓范的谋士,冒险斩关出逃去给曹爽报信,献计与司马家硬刚。

只可惜曹爽就是个扶不上墙的天字第一号纨绔,一经挫折就投降,最后被司马懿赶尽杀绝,家族、部下血流成河。

这个桓范据传就是桓温的祖辈,只是和司马家开国之初有这么个梁子,所以对外一般不怎么张扬。

到了桓温这一代,可就不一样了,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追寻名垂青史的一生。他说过一句激励了后代无数坏蛋的话,叫作:“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这个目的,他做了3件流传千古的大事。

第一件,当他还是少年的时候,为了替父报仇,闯入仇人家的灵堂,在仇人的灵堂上手刃两个仇人,替父报仇,一时叹为观止。那一刻的桓温是热血的,颇有些“十步一杀一人”的游侠之风。

第二件,出兵北伐,其先头部队甚至一度抵达了长安附近,就在关中百姓翘首以盼晋朝官军匡复天下的时候,桓温却按兵不动了,后来成为前秦宰相的王猛就跑去见桓温,一边搔虱子一边和他纵论天下,在亲切友好的气氛里,王猛委婉地抨击了桓温沽名钓誉,只图虚名的无耻行径,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最后,桓温以兵力不足为由撤军回到了东晋,而王猛则别转屁股辅佐苻坚去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争夺天下去了。这就是桓温功败垂成的第二件大事!

第三件,桓温北伐失败后,只得把留名的计划改在内部实现——为了达到人生顶端,不惜谋朝篡位。

但是这次他遇到了最难缠的对手——谢安!

【世说】

甚至有一次,桓温都在帐下埋伏下了刀斧手,只等他摔杯子,就进来砍人。

当时帐内两个人,一个是谢安,一个是王导孙子辈的王坦之。王坦之早被这阵仗吓得浑身发抖汗流浃背,连手板都拿倒了。但是谢安则始终神色自若。

这么一来,桓温倒乱了章法,不敢动手了。

桓温之所以要威胁谢安,目的是要篡位,所以他几次三番要朝廷给自己加九锡,这“加九锡”原来是朝廷赏赐大臣的一种尊荣荣,但是从魏晋开始“加九锡”却成了篡位的一道流程了。封个王,加个九锡,然后就是武力“禅让”天下了。

偏偏在这件事上,谢安从中作梗,以流程没走完,还缺点什么,有些改动,反正和现在公司一样,真要做点什么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出现。

终于,桓温熬不住——挂了。

这座大山,就这样在“熬”字诀下灰飞烟灭。

再来说说外部的前秦。

前秦是氐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谢安当政的时候,前秦也强大起来了,前秦的皇帝苻坚在那个虱子军师——王猛的辅佐下统一了北方。

统一是统一了,但是氐族毕竟是个少数民族,无法全面统治幅员辽阔的北方大地,所以苻坚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对那些被统一进来的部族和势力采取怀柔政策,有些甚至赋予更大的军政权力。

当一个团体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怎么做都是对的,但是往往隐患也在酝酿、壮大,就看是否能明察秋毫了,杭州马的团体不就是这样吗?

在统一了北方后,苻坚更是把目标锁定到了东晋。认为自己以百万之众,投根鞭子就能把长江阻隔掉,江南的统一势在必行,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苻坚不听王猛的生前不主张与晋一战的遗言,以氐族军队为主力,辅以各族仆从军团,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进攻江南。

这支队伍有多浩荡呢?据说前锋已经在江淮一带和东晋干上了,后续部队还在集结中,甚至还有部队刚出长安城。

当年要是有无人机,那么在北中国的大地上,在淝水到长安之间,有一条直线正在蠕动。

所以说,当东晋倾国而出的八千兵力在面对前秦联合军团时,对面站着的并不是苻坚的所有百万雄师,充其量就是一支扩编的数万前锋而已。所谓“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的说法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的。

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吊诡的一场战斗打响了,东晋居然请求苻坚全军后退,这样可以方便晋军渡河以及排列开阵势进行决战。

但是前秦军队因为有太多的各民族军团,所以一个“向后转,齐步走”的号令居然因为互相之间的语言不通,无法有效地传达,前面的兵在后撤,后面的兵不知道要做什么?前面转的人多了,后面的人就产生了恐慌。

这时耳畔传来卧底朱序:“秦军败了”的喊声,引发了大混乱,继而是暴乱,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四散奔逃,苻坚也从淝水逃到了鸡公山,听到风吹山林的声音还以为追兵追来了——是为“草木皆兵”的出处。

之所以说这一战很吊诡,是因为苻坚的仆从军团听不懂“向后转,齐步走”,却能听得懂汉语版的——“秦军败了!”

据说,这么生动的细节来自于前一年被俘,利用苻坚的“投降不杀还给官做”的政策,混在前秦军中做内应的朱序之自述,或许其中免不了有夸大邀功之嫌。后世以此为蓝本代代相传,就成了一件吊诡的事。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很重要!

本来如泰山压顶般的大杀器,须臾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前线的战败,前秦立刻又恢复到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去,苻坚原本引以为豪的大联合迅速地反噬了前秦霸业,最终也在历史的长河里烟消云散。

【新语】

新语其实也不新,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到处可见,一旦功高震主,后果下场可以预见。

谢安也一样,搬除了两座大山后,他发现眼前又横生出一座大山——皇权。

皇帝要培植新人打压老人。

就像英国的丘吉尔在带领英国人民通过浴血奋战打败了纳粹后,却被赶下台一样。虽然丘吉尔在告别中说得冠冕堂皇,什么“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什么“英国人民成熟了。他们学会了选择,他们不需要一个英雄领导他们重建家园。”云云。

但是这些话里就没有其内心的一点涟漪吗?

谢安出山的初心是为了重振家族,现在他做到了,谢家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了,并迅速地占据了要职,谢家终于成为可以和南渡一哥王导家族平起平坐的地位了。这对于来自陈郡小门小户的谢家来说可以称之为一次阶层的跨越。

从躺平迅速开启996模式,从大敌当前命悬一线恢复到和平年代的政治常务,每次谢安都能从容应付,这也是谢安为人称道的一点,角色转换之快,能力之强无人能出其左右。

也许,在996打工之余,谢安依旧会回忆起当年漫步东山的情景。

是所谓:出走半生,少年归来。

下一篇来说说谢安最大的特点,敬请期待。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世说新语》:东晋风流宰相谢安的996打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