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毽子

      今天备课时认真读了读《竹节人》这篇课文,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童年时玩过的那些玩具,毽子、沙包,竹节人好像也玩过。我们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踢毽子了。

      那时候,家家都养鸡,白公鸡、红公鸡、花公鸡,有人等家里杀鸡时,专门拔下一些毛用来扎毽子,脖子里的毛最受欢迎,因为毛又长又整齐,扎成的毽子最漂亮。还有胆儿大的,直接抓鸡来拔毛,那场面才是真正的鸡飞狗跳呢。

      扎毽子还要重一点的东西做底座。一般人家可能都有几个铜钱,因为家里的抽屉、柜门的把手都要用铜钱做固定的,大的,小的,半新的,老旧的,都被搜罗来扎毽子了。找一截宽约两三厘米、长约五六厘米的布条对折,在折痕处用剪刀剪一个不大不小的口子,把两枚铜钱摞起来放到布条的口子上,然后把布条两头都往钱眼里穿,从布条的口子那儿穿出来,使劲扯一扯,让它更牢固,瞧,毽子底座就好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扎鸡毛把精心挑选的一束鸡毛毛尾一律向外整理好,像一朵盛开的花,然后把毛根用线一圈一圈地缠绕扎紧。最后,把鸡毛的毛根插入底座,用线缠绕扎紧,再在地上磨一磨,把毛根和底座搓平。好了,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做好了,这会引来多少女孩艳羡的目光呀。

      其实,那时候生活条件太差,没有那么多的铜钱来做毽子,就找大一点的垫圈来代替铜钱做底座,但就是没有铜钱那样的合适,大小不说,重量太轻,踢不起来,垫圈中间的眼太大,扎不紧毽子。没找上鸡毛怎么办?找一个塑料袋,把它剪成一条条细丝,扎起来充当鸡毛。 其实现在商店城也卖这种塑料毽子,还有用那种长长的五颜六色的羽毛做的大毽子 ,但踢起来都没有自己童年亲手扎的毽子好玩。

        踢毽子并不是我的长项,我仅仅是会踢而已。毽子有好多种踢法,那时候正上三年级,最喜欢看五年级的大姐姐们踢毽子。人多的时候一般都是分两派,挑两个踢毽子最厉害的“称斤”叫人。称斤”的时候,单脚踢,脚不落地,看谁一次性踢得最多,谁就先叫人,一边叫一人,通常那些踢得厉害的都会被早早地挑完,如果数是单数,最后剩的那个人就当“两面派”——两边都踢。俏皮可爱的毽子在她们的脚上上下飞舞,右脚踢,左脚拐,再来一个一“毽”冲天,等落下来的时候,高高地跳起,将右脚伸向身后,打一个漂亮的“卡儿”,有些厉害的可以连续打好几个“卡儿”,我呢只有艳羡的份儿。当然,我也私下勤学苦练,后来能连续踢上十几个了,但离那些高手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上师范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踢毽子比赛,我居然发现自己也还算是高手——身边许多女同学踢毽子都不如我。后来参加工作,学校运动会上也曾经有过踢毽子比赛,但我又发现自己实在不行,比我能踢的老师居然多了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