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古诗词之美需正确解读

最近,湖北的一位大学教授通过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解诗词而迅速走红。有人认为,古诗词枯操无味,学生难心集中精神听讲,而这位教授用“另类”的解读为诗词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但有专业人士提出,教授幽默的讲解里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这样的授课方式,真的的可以支持吗?

在我看来,古诗词的教学不应脱离诗词原本的意思。该教授的授课方式,无疑为枯燥的诗词增加了“趣味”的调味剂。 但趣味不是第一位,调味剂也不是主菜。风趣感应合理添加。其次,这样的授课分式,更像是应式教育的产物。我们背书和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该教授的授课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但古人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  一件终身的事情,不因考优结束而停止学习。再者,“被玩坏"的古诗词不但消解了诗词本身的美,更是对诗词作者的不尊重。对于诗词这一优秀的中华民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

古诗词就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吗?不是。我认为学生们理解到的诗词之美与诗词本身和老师的授课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吃饭有细嚼慢咽一说,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尝到饭菜的醇看。读诗也应有慢读细品一说,细细地品读、慢慢地体会,才外发现古诗词的美,甚至的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的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瀑布非常壮观,但仔细品次后,我们才的体会到这是何等的壮的景象,以及诗人豪壮的气员。但有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并不能那么通透地理解古诗词,这时候老师就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优秀的老师甚至的把乏味的诗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不偏离诗词本身的意思,还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发现美的眼睛。古诗词也一样,并不缺少美,而老师就是那双带我们发现古诗词之美的眼睛,且不改变诗词原本的面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评:古诗词之美需正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