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藉美食 家的味道

看了一期《青年文摘》,结果满心满眼里只留下了这两个英文单词:comfort food。

作者写道,“‘comfort food’很难被简洁明了地翻译成中文。我的理解是在失意、低落、没有胃口的时候,能抚慰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眼前一亮,胃口大开,重新发现人生也有很多可恋之处的食物。”

读到这里,一股熟悉的味道立马勾起了嘴里的小馋虫,它们心心念念的都是娘做的土法胡辣汤,于是,立刻放下杂志,一头钻进厨房。

打面糊、搦面筋、炸面筋、炒菜制佐料、熬汤、入面筋、放炒菜、加调料……因为知道全都是技术活儿,所以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竭尽全力,捣鼓半天终于做好了,满怀欣喜地喝了一大口,却完全不是馋虫们怀念的那个味道。


从喜悦的峰顶跌入失落的谷底后才真正明白,“人的胃口是有记忆有情感的,这种记忆和情感都特别坦诚,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原来,自己想念的只是娘做的饭,comfort food承载的也只是儿时的记忆和家的温暖:低矮的厨房、熏黑的房梁、烟火气缭绕的大土锅、灶上忙着搅锅的娘、灶下忙着烧火的爹、门边挤着我们兄妹几个的小脑瓜······饭做好后,一群孩子的狼吞虎咽中,伴着的往往是爹或娘一叠声的嘟哝:“哎呦,慢点,慢点!”

每次娘做好吃的,这样的情景就会重演,不过,我们碗里的东西换了花样:从土法胡辣汤到野菜菜糊涂,从炸面团儿到漏面鱼儿,从蒸面条到丢饺子,从煮大锅肉到炕面片儿,从蒜泥茄子到自制西瓜酱······

捞面鱼儿

胡辣汤

蒸面条

手擀面

素丸子


尽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豫北乡村,这些家常美食已经很普遍,但经由娘做出来后,仍会带给我不少的雀跃,多年后,这丰盈的喜悦仍萦绕于唇畔舌尖直至心底。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很动人的话:“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原来,comfort food虽没有对应的汉语翻译,却并不表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慰藉美食”,娘(妈妈)做的饭,在每个孩子看来,从来就不只是温饱的工具,更是对自己的心理慰藉和幸福感的来源。

宫崎骏说:“美食是最好的慰藉。”他的作品里,有着各种各样让观众无法忽略的食物。

在一份“宫崎骏动画中的食物你最想吃哪样”的调查中,《天空之城》中的那个加蛋厚吐司荣登男性被调查者的榜单之首。被问及选择的原因时,大多数人这样回答:“这份加蛋厚吐司就是小时候吃过的记忆留存,简单又好吃,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想起妈妈曾经做早餐的景象。”

原来,激起味蕾神经活跃的慰藉美食,唤起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官,更是一段回忆一份情感,牵系的往往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慰藉美食 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