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9.20:为政当思行有道,殷鉴不远勿下流

「子张篇第十九」20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

子贡说:“纣的不善,其实并不如此过分。因此为政者不肯背负无道之名,以免天下之恶尽归其身。

【注释】

“子贡”,“孔门十哲”言语科弟子,小孔子31岁。曾任鲁、卫之相,办事通达,善经商之道。

“纣”,即帝辛,商朝末代君主,“纣”是其谥号,故又称纣王、商纣王、殷纣王。因其极度荒淫无耻、暴虐无道,而与夏桀并称“桀纣”,成为暴君的代名词。

“君子”,此处应指有位者,亦即为政者,而非指有德者。因为若是有德,自然也就不会居于“下流”。

“恶居下流”,指不肯背负无道之名。“恶”音“勿”,厌恶、忌讳;“下流”,是水中杂物归集之处,此处用以比喻众恶归集的无道、无德境界。

【评析】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在世人心中是无恶不作的暴君。谥法云:“残义损善曰纣”,故其谥号为“纣”。但子贡认为,纣王虽然做过很多坏事,却也并没传说的那么过分。只因其过于荒淫无道,一些他没做过、甚至是人们杜撰想象的恶行,才会被安放到他的身上,所以他在世人心中才会如此不堪。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古今皆然。因此,为政者都不愿担负无道的恶名,以免天下之恶尽归其身而遭世人唾骂,哪怕是无道之君亦然。而且从古到今的历史证明,越是无道的昏君、暴君,越是不愿、害怕别人指出其无道的事实。

比如,齐国大夫崔杼暴虐无道。在他杀了齐庄公后,齐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百般威胁亦不能“删帖”,于是便直接“删人”。他连杀齐太史三兄弟,只为不使自己弑君的恶名被记入史册。崔杼的努力当然只能失败。因为被杀的三位太史的弟弟并不屈服,仍坚持秉笔直书,而且齐国南方有位太史也闻讯赶去“赴死”。正因为有齐太史的“威武不能屈”,所以今天我们才可知“崔杼弑其君”。可见,历史不是靠“删帖”甚至“删人”就能改变、抹杀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本章子贡之言,旨在劝诫为政者,要以纣为鉴戒,不要为无道之政,不要作无德之君,以免在史上遗臭,在天下蒙羞。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9.20:为政当思行有道,殷鉴不远勿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