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快乐童年,同时也扼杀了很多的创造力。在中国,习惯了听讲、考试、补习班,但是其他国家又是怎么学习的,今天这本书《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带我们环游世界,看看其他国家如何学习,看看各教育流派有那些根本的不同:
韩国
韩国人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再找个优秀的人结婚,他们还会租住在一个5平米大小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的房间,认为这样有利于学习;
中国
中国的高考就像上沙场,被视作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感觉考上大学就像如释重负,但是这群考察者来到了清华,让他们为之震撼的是,清华学子都是挑灯夜读,而读书的目标都是为祖国做贡献,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力量;
日本
日本人在幼儿园开始就在铺垫以后进入东京大学、早稻田这些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算术、画画、国语并参加测试,70%需要上私立补习班,日本人在上辅导班上也是愿意花大价钱,一个升名牌大学的要花280多万,升普通大学的只需18万多。日本人特别执着于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出众,也善于做笔记,重视团体关系以及匠人精神,社团文化丰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同时日本也非常支持匠人,有几本书《匠人精神》《扫除道》,还有寿司大神小野二郎等都体现了匠人精神;
印度
印度有全世界最难的考试,那就是考入IIT,而IIT毕业证也被视为是唯一能摆脱贫困和出身的方法,以往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硅谷创业者11%来自IIT,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职员32%来自IIT,美国医生中有12%来自IIT。印度也是一个背诵大国,印度的考试很少客观题,都是需要写很多字的主观题,无论是化学、物理、还是数学,都需要背诵出大量的原文,背诵能力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犹太人(以色列)
先看一组数据:23%诺贝尔奖得主是犹太人,哈佛大学学生有1/3是犹太人,耶鲁大学学生25%是犹太人, 常春藤名校教授30% 是犹太人,美国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是犹太人投资的,整个美国都受着犹太人影响;
犹太人重视教育,认为思想是任何人都带不走的,犹太在教育上以诱导孩子学习为主, 他们认为强迫式的教育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名牌大学,只要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不断鼓励他们就好了。犹太人擅长自我思考、自主决定的自我主导型学习,自尊心也非常强。犹太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学习的楷模,他们还有个安息日,安息日当天必须有男性长辈和孩子们聊天谈话;以色列的孩子在高考之后就去服3年兵役,然后拿着服兵役补贴的钱去环游世界,去探索之后再回来上大学,这个时候就是看过全世界之后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只有观过世界才有世界观;
法国
法国高考中占分最高的是哲学,哲学对法国人而言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他们是唯一一个毕业会考哲学的国家,从小培养孩子的哲学思维。
美国
哈克尼斯圆桌,所有的课程在圆桌上进行,圆桌教育的好处就是人人都可以发言,每人都可以讨论,共同去探索;
英国
牛津大学,一对一导师制,只上导师课,不上公开课,因为他们认为公开课上可以学到的东西谷歌全部可以搜索得到,可以通过自学就找到答案,特别重视和教授的对话,因为教授都能给予高水平的盘问。牛津大学的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着正装参加晚餐,同时在饭桌上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讨论,在社交过程中全面发展;
综合起来,作者对东方和西方的对比
东方人学习更多的为家人,西方人学习更多的为自己
东方人通过鞭策子女达成进步,西方人通过鼓励让子女进步
东方人更在乎团结文化,西方人更看重孩子的与众不同
东方人擅长背诵,西方人擅长提问
东方人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觉,西方人更注重在讨论中获得优势
东方人学习中不断学会妥协,西方人学习中不断地学会争论
天才和普通人都在学习,其区别在于:普通人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当做自己谋生的过程,天才把学习本身当做一种乐趣!
以上是本书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方式,本来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犹太人那种鼓励式的教育,现在很多家庭都已经非常重视这一点了,还有就是提问,曾经有本书《高绩效教练》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对方找到内驱力,达成主动性,激发潜力解决问题,总之,不管哪种方式,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