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经典书,7年职场.....我提炼出12个受用一生的思维习惯

你是否内心中有过这些疑问: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行为?

为什么他的能力比我强?

为什么觉得别人来钱快,自己赚钱很难?

如果说,有一个共同因素,那也许就是“认知”差别。

导致认知差别的重要因素,就是对底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应用。

何为底层规律?我们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

这个世界社会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在运转,必然存在一些通用的底层规律,这些规律适用于各个领域,工作生活等场景里面,屡试不爽。

如果能掌握应用这些规律,就可以进化思维,改变行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7年左右的职场时光,以及200+本经典书籍的阅读,我总结出了12个一生都受用的思维习惯(来源于底层规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思维习惯。但是别着急,别贪多,最好一步步扎实进阶。

我相信,仅仅把这12个思维习惯深深融入到自己的每天思考行动之中,就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这12个分别是:换位、价值、结果、系统、本质、逆向、关键、简化、合作、工具、积极、反思。

通常我们做一件事,步骤就是:目标-策略-执行-结束。这12个思维习惯也主要围绕这个路径来设置的。

目标-定方向,策略-分析事,执行-找帮手,结束-自我管理。

Part1

换位

适用场景:了解客户需求,工作汇报,人际沟通,商务合作,营销型文案等。

往往“获取需求”处于上游,是先于策略和行动的,换位思考就是捕捉需求的很好方式。

换位思考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在人际领域,我们会说“多为别人想一想”,在商业领域,我们会说“用户思维,客户思维”......

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我们要跳出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摸索别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下一步:基于他们的想法需求,我们能做点什么?

如果缺乏需求了解这一步,我们就很难对症下药,制定的一切策略行动都会变成自嗨,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人性的弱点》此书中就提到这样的观点:

永远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去看事,这或许会成为影响你终生事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价值

适用场景:挖掘高价值领域,确定目标,决策工作任务,管理业余注意力等。

股神巴菲特曾被自己的私人飞机驾驶员问到:怎样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巴菲特让他写下25个目标,写完后让他挑出最重要的5个。

驾驶员问:你是让我集中精力完成那5件事,然后再去做那20件事?

巴菲特说:不,另外20件你应该要避免去做,不花任何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联想到我们自身,何尝不是用战术的勤奋来替代战略的懒惰,陷入低水平的勤奋之中。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领导派下来的工作很多,我们总是把时间精力平均分给每一件事务上。平均分配看似公平,却是非常低效的工作方法。

因为每一件事务的价值都不一样,所以最聪明的做法是:拎出最有价值,最能创造业绩的事情,投入80%的精力和时间争取干的漂亮。

因此,当我们陷入无尽的繁琐事务中,或者是一筹莫展的时候,那么一定要试试价值思维:

我现在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这件事的价值有多大?

只有我们做高价值的事,才能获得高回报,体现自己的高价值强优势。

结果

适用场景:执行工作过程,商务沟通,负面情绪管理,汇报总结等。

开会这件事,最能反映问题了。

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开会2小时有效讨论5分钟,期待结果和最终结果差别特别大大大大,甚至最后可能是不欢而散。

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下,我们很容易偏离航道,丢失了目标。

结果导向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追求的结果(目标),防止被无尽的事务和负面情绪纠缠,忘记了出发的目的。

想要摆脱繁杂的零碎事务和负面情绪的干扰,确实很难。

可是越是如此,越是考验一个人的能力。想想领导老板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最信任提拔哪种人?

是好的工作结果!总是能带来优秀工作结果的人!不是你干了多少事情,也不是你熬了多少个日夜,多么会拍马屁!

哪怕生活中也一样,别人不会关心你一路的艰难辛苦,只会关心结果:

你工资多少?今年挣了多少钱?结婚了吗?

Part2

系统

适用场景:剖析决策问题,制定战略计划,职业规划,活动组织,读书方法等。

缺乏系统思维,我们常常是“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换句话说,我们的视野非常狭隘,只能看到眼前一些零碎的点,不能全面地看到事物背后的全貌。

最形象的例子,比如从省份,国家,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就是一级比一级大。

《认知红利》这本书中就提到一个观点——“点线面体”:

● 点:可以指个人或者某个单一产品。

● 线:一个小公司,也可以指大公司里的一条业务线。

● 面:指平台型公司或者生态型企业。

● 体:指时代、行业、新的经济体。

再如下面这张图,就可以比较形象了:差评率-销量-业务A-公司-用户-经济趋势,每一个点都在一个更高的系统之中。

(图片来源于《认知红利》)

与系统思维相对应的是单点思维,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是孤零零的一个个点,看不到更大的全局,更高的风景,无法看到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当我们视野变得更广,更高时,我们就能通盘地看待各个部分,要素,关系,系统等等,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不妨凡事都多想一步,反问自己:它是在什么系统之中?

本质

适用场景:界定根源问题,适合90%的场景(如沟通,学习,工作,娱乐等)。

定位核心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被表象问题蒙蔽了,导致定位环节的缺失,无法追溯到本质问题。

当我们把某种现象归因之时,记得要问问自己:问题到底是什么?是这个吗?

还可以试着用5why思考法,不断追问为什么,找寻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比如表象问题为:老王最近3个月水果销量不好。

老王可能就针对水果销量不好,想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少进货,打折出售等。

到底问题是什么?是水果销量不好吗?不一定。我们用5why思考法找原因看看(并不一定是问5次)。

why:为什么水果销量不好?因为买的人少。

why:为什么买的人少?因为顾客都去老张家买了。

why:为什么顾客都去老张家?因为水果便宜且卖相好。

why:  为什么老张可以做到物美价廉?因为他们的进货渠道好。

why:为什么老张可以找到好渠道?因为他们有人脉资源。

......

接下来,老王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好的进货渠道”,而不是“如何应对水果销量不好”。

逆向

适用场景:开发设计,改进流程,新业务探索,创意传播等。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思维,经常习惯正向思考,反向(逆向)思考并不是非常擅长。

但是对于高手而言,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因为当正向思考没有进展的时候,转换成逆向思考,反而能找到新思路,新点子,得以突破。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当同伴不幸掉入水缸,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把人从水缸里捞出来。

司马光反其道而行,把缸砸烂了,让水流出从而救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了,我们不如也抛弃常规思维,换个角度反向思考,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逆向可以从这几种形式下手(来源于网络):

原理逆向:从事物原理的相反反向进行的思考。

功能逆向:按事物或产品现有的功能进行相反的思考。

结构逆向:从已有事物的结构方式出发所进行的反向思考,如结构位置的颠倒、置换等。

属性逆向: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所进行的思考。

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而进行的思考。

观念逆向:观念不同;行为不同;收获不同。观念相同;行为相似;收获相同。

刚开始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觉察开始,意识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争取在日常中时常切换反向视角,问问自己:

反过来想,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暂时写到这里,下次推文我们接着这个话题唠,继续分享剩余几个重要的思维习惯,记得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经典书,7年职场.....我提炼出12个受用一生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