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篇第九⑦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夫子说:我有知识吗?无知也,我没有知识。这句话看似很谦虚,说我是没有知识的。那我们看背后,他并不是谦虚,这才是真知。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即使是圣人,有没有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知道呢?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往往我们就在这个地方犯错误。我们总认为我们自己似乎知道很多,这个时候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无论别人说什么事情,我们甚至没有耐心听完,我们就开始产生了自己主观的意识。

这个时候我们是无法听到更多的事情,无法接受新鲜的事物,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有知,他是一个满的状态,无法再进入新的知识,无法再进入新的智慧。所以要让自己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吸收更多的内容。“有若无,实若虚”,况且,我们是真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有鄙夫问于我鄙夫:这里指的是浅陋之人,浅薄之人。这里鄙夫这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这是在形容,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没有知识,也就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那么即使很浅薄的人问我,浅薄的人问的自然是浅薄的问题,问的自然是没有智慧的问题。

空空如也我还是保持空的状态。这个空空如也的状态是极高的一种境界。为何说鄙夫这两个字用得好呢?当我们认为自己有知识、有智慧的时候,如果有浅薄的人问浅薄的问题,是不是就不空,就不耐烦,这问题如此浅显,你怎么还问呢?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能去回答呢?这个时候就是满的状态。

所以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即使浅薄的人问我最浅薄的问题,我也是空空如也,保持空的状态。那保持空的状态,然后要怎么办呢?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们先讲竭,竭是尽全力而为。这里的“竭”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的我们自己,回答者,也就是这里的孔夫子,我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地去回答他,去认真对待。

这看出来圣人和我们的不同,即使是有鄙夫问于我,我只有保持空的状态,我才能认真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没有分别、没有区别的。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我们会有区别,这个人如此浅薄,这个人没有身份,这个人问的问题没有智慧,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竭尽全力的,我们不会认真对待的。

另外一个“竭”是指的对方,也就是问问题的这个人。我们要让他把问题都讲出来,让他把困惑全部讲完,这个时候我们才是认真地对待这个人。我们是没有分别的,无论他问的问题有没有智慧,无论是深还是浅,无论是否唠叨,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他的问题和困惑。

我们可以看清一个人的问题和困惑,核心的原因就在“空空如也”。如果我们不是空的状态,你看不到他人的问题,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在作怪,我们听到这个问题就不耐烦,我们听到他讲了两句,剩下的事情我们就开始猜测。

我们就开始用过去的认知和上一个人的问题用到他的身上。可是我们保持“空空如也”的时候则不然,同样,也有可能他说了几句话,我们就看到他的问题,但不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通过他所表述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他的问题。

叩其两端,这个“叩”同样两层含义:一个是叩问,一个是结合。说我问,问他的前因后果,前,后,这叫两端;还有一种叫结合,说我通过问他的问题,结合了某些知识、某些智慧运用在其中,“叩其两端”是为了取其中。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这句话,我们要想帮助解决他人的问题,即使有鄙夫问于我,我也什么都不知道,空空如也的状态。然后我问清楚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我们再来总结这句话的重点,首先第一点:表面上一种谦逊的态度,实则这是一种真知,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世间万事万物,我们有太多不知道的事情。

就举这里的例子:“有鄙夫问于我”,当有一个人问我一个问题的时候,在讲他的事情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知道他的事情呢?你只有叩其两端,听他讲前因后果,我们才知道其中的问题,才能知道其中的事情,所以说这是一种真知。

我们可以去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可以去观察历史人物,观察身边的事情,越是有知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往往越无知的状态。说我不知道那么多的知识,我需要不停地去学习。

而往往越是无知的人,越是不去学习的人,越装成有知的样子,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似乎又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并没有深入,并没有让它形成智慧,也并没有形成谦逊的态度。所以谦逊它看似是一种态度,看似是一种谦让,实则这个是真知,这个也是智慧。

我们再从中看第二点:“空空如也”,这里讲的是一种境界。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我执呢?就是因为不能保持空空如也的境界和状态。当我们坐在这里的时候,满脑子的杂念,满脑子的思虑、忧虑、恐惧,这些都是念头所致。

我们之前更新的课程当中讲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当我们没有这些念头的时候,就是空空如也的状态。我们再讲面对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就开始思考,我们就开始担忧,我们就开始规划,这个时候会发现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妄想,而这些妄想,自己的想法就会让自己不清静。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空空如也的状态,就是清静的状态,出现了什么事情,我们就解决什么事情就好了。当我们面对别人的问题,即使有鄙夫问于我,我是没有自己的主观评价、评判的,我是空空如也的状态,我也不知道要对他讲什么。那就看他问什么,他问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

当我们要体会到了这种空空如也的状态,就会很清静。比如说我们和别人聊天、和别人分享,坐在这里我们也不知道说什么,脑子里是空的。可是别人有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耐心地听完,我们就可以讲出来。

这个是从空中生起的有,而我们平时就是放空的状态,不执着于这个有,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归于空。这个非常地清静,非常地自在,我们在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体会,只不过不能常住。但是我们要明白这种空空如也,是境界,是状态,是清静,是平和,是自在。

那么第三点:取其中的智慧和方法。在这里面孔夫子教给我们一个和别人交流的方法和智慧,叩其两端然后取其中。这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事情,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能保持空的状态,我们去叩其两端听一个人讲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我们取其中。给一个平衡的建议,所以我们碰到任何不知道的事情都无需恐惧,只要我们会了这个方法,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

无论是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我们了不了解都没关系,只要我们保持空的状态,不加自己的主观评价,去叩其两端。听完这件事情的始末前因后果,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情,然后取其中,给一个适合的、适度的建议就好了。

我们再从中延伸第四点:这里体现了两个字,一个字叫诚,一个字叫敬。当有鄙夫问于我的时候,我也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认真对待的,这是自己心中的那份诚,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他人的那份敬。

当我们通过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当我们懂得修身以后,我们内在是保持诚的,你所有的言行让别人感受到的就是敬,无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无论他问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拿出十足的诚意,去认真对待,对方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满满的敬意。

生活当中,我们为什么会没有耐心?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诚字,我们就会产生分别,说这个人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我们就保持了这个诚,对方看到了敬;这个人没有什么身份,这个人的穿着也很不好,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了诚,对方也就感受到了我们那种傲慢、那种无礼,就没有了敬畏之心。

听完了这段讲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变得很简单,也告诉我们该如何与他人交流,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与他人交流。孔夫子说:我有知识吗?无知也。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即使有很浅薄的人问我很浅薄的问题,我也是空空如也。我只能叩其两端,取其中,竭尽所能认真对待他的问题,给出我的建议,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