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幼儿园接回孩子,总觉得他哪里有点不对劲。
回到家我循例问他:“今天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游戏啊?都做了些什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呢?”
他很兴奋地回答我:“呃,今天,呃,今天没有打篮球,呃,老师给我们,呃,呃就是做手工了。我不会画画,呃,老师帮我,呃,呃……”
我被他“呃”地一头雾水,急得忍不住说:“你能不能别说:‘呃’了?这样不好,好好想清楚再说。“
儿子听我这么说,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呃,呃,呃,幼儿园没有什么好玩的。呃,我不知道了。“
然后就不想跟我说话,转身去玩了。
今天是怎么了?我心里有点小纳闷,但是没有过多细想。
晚上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回来了,小家伙一兴奋,又开启日常话唠模式:“奶奶,奶奶,呃,今天有我最喜欢的,呃,呃,蕃茄酱噢。幼儿园,呃,呃,有那个,呃,玉米,我全部吃掉了,呃,老师说,呃,呃,要表扬我。呃,那我家里就,呃,不吃,呃,玉米好不好?……”
这下,急得我们一桌子人都没忍住,全部七嘴八舌地冲他说:“你今天怎么这样说话啊?”“你不能这样老是:呃呃呃,好好说话。”“来,你再说一次。”“你慢点啊……”
孩子有点急,接着说:“呃,我呃,今天在幼儿园,呃,还吃了饺子,呃,呃……”
“不对,你不能这样说话……”
“你慢点啊……“
爷爷奶奶你一句我一句,就差动手帮孙子把嘴巴手动闭合了。
孩子一急:“我,我,我,呃,吃饭了。”
然后,几乎是每说一句话,都带着五、六个“呃”把人听得急死。
这个孩子平日里可是出了名的“超级名嘴”:能说会道,流利顺畅,一套又一套的说辞常常把成年人整得“无话可说”。
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竟然口吃起来?
平日里育儿书看得多,这一瞬间虽然还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看着着急的一桌子人,我突然想起表妹的童年。
我阿姨是个比较强势的虎妈,表妹小时候是非常听话的孩子那种。
当然了,不听话不行,少不了挨骂挨揍啊。
但是她性子特别急,平时说话很正常,一着急就口吃得厉害。
我阿姨为了她口吃这个事情,没有少骂她。印象深刻的那句话都印在我脑海里二三十年了:“又口吃!你没救了 。看你这样说话以后老师要不要叫你回答问题。你再不改过来,以后找工作都没人要!”
后来,表妹的口吃越来越严重,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直到她初中住校,离开了她妈妈的“监管”,这个毛病才彻底痊愈。
我突然打了个激灵,顺口跟饭桌上的老人们说出这么一句话:“都不要说他了,别真的被说成口吃了。”
晚上他睡着后,我随手翻了翻书。“语言与思维脱节期”几个字印入眼帘,来自《捕捉儿童敏感期》:
3-4岁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非常迅速,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过于兴奋又急于表达自己时,偶尔会出现“口吃”现象。
这是一种心理恐惧症,是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的合理脱节,并不是真正的功能性疾病“口吃”。
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情况一经对比,我恍然大悟:没什么大不了,小“口吃”只是一个敏感期,孩子的特殊心理历程而已。
只是突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我应该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情况。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方面有可能受到身边小伙伴们的状态影响,有些孩子刚好遇到这个敏感期时,孩子间互相“传染”的这种模仿习惯,会不自觉地也“口吃”起来;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学习、沟通量都比在家时多很多,而在课堂氛围中进行表达时,也会承受过去没有过的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语言跟思维短暂脱节的状况发生。
想到这些,我也就放心了。
那两天,他说话都持续是这种“特殊”状态。但是我跟家人都不再去指出他的表达问题,只是在他着急的时候对他说:“你慢点说,不着急。”
大概过了一周左右,孩子又恢复正常的表达水平,几乎不再出现“口吃”现象。
在孩子经历敏感期时,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表象,如果家长不了解背后的原因,用错了方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当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的“语言与思维脱节期”时,平日里表达流畅的孩子突然“口吃”了,家长一定要做以下几点:
一、不要嘲笑、责骂或惩罚,也要保护孩子不受到他人的取笑。因为负面的高压手段,会导致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产生强烈的胆怯和紧张,从而加剧“口吃”状况。
二、不要让孩子注意到自己“口吃”。让孩子不知不觉地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在孩子“口吃”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慢慢说,并且尽可能理解清楚他想表达的内容。不要去模仿他,提示他,也不要让他重说。这样才能让宝宝忽视自己的口吃问题。
三、有耐心且有信心地面对“口吃”时期的孩子。家长如果过于焦虑,急躁,会直接让孩子感受到更加大的压力,本来思维和表达的合理脱节,可能会因此变得不合理起来。
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相信孩子可以表达清楚,孩子也同样能感受到能量,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表达。
每一个成长过程中有特殊表现的孩子,都应该被理解包容,温柔以待。
让孩子拥有一个舒适、宽容的敏感期过度环境,是家长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基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