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9 今日思考 两种“管”法

前一段时间跟一群创业朋友聚会,事情结束后,有个朋友住的比较远,我就开车把朋友送回去。朋友是个老司机,在路上看到我频繁超车踩刹车,朋友就跟我说:前一段时间,我去青岛玩没有踩一次刹车,全是用油门控制速度。

居然可以这样?朋友说:从我开车到现在的经验来看,好的司机应该是少用刹车,而是用油门控制速度。怎么控制?就是离车远点,并观察自己车前面的车的速度(前面第二辆车)来预测你前面车的速度,并提前作出判断来送油门或者踩油门。这样车的速度不会忽快忽慢,这样不仅对车好,更对车里人的感受好。我恍然大悟,让自己有看到不同维度的开车模型。

今天出差路上,我就想起这件事,就想这个模型是不是也可以类比到我们组织的效率或者家庭的氛围上来:

如何从控制的方式切换到奖励的方式来“管”别人。

在公司里,我们通常让团队认同一件事情,或者在家里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是用强制或者惩罚的手段来让其同意。这不就想当于踩刹车吗?

从这个类比展开,那是不是我们在团队协作中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踩油门”的方式达成共识呢?我想这一定也可以。

想想看,任何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去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情,凡是去做的事情,一般会存在两种类型的驱动力:

1、被迫执行。

2、积极主动去做。

所谓被迫,就是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为何不得不做,是因为会收到惩罚。例如不写作业老师就会找你麻烦。例如不在规定的时间打卡就会扣工资等,这些都是被迫的。在被迫的事情里,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做而做,为了应急而做,就如同踩刹车一样,面对解决问题,不得已去主动控制。

而另一种类型就是积极主动的去做,为了获得成就感而主动付诸行动

在主动要做的事情里,不需要领导安排,不需要家长要求,就会主动期待去做。

我女儿去上托班,刚开始去学校特别不适应,奶奶妈妈好话说尽就是不行,最后只能逼迫去让她上学,以至于每天醒来就哭,各种撒娇不想去。。。。

我就思考如何让她从被迫变成积极主动去上呢?于是我就给孩子定义了一个甜头,只要去上一次课,就奖励一本巧虎的书和贴画。这个时候情况开始反转,每天早上孩子醒了就好了很多,虽然还是有点抗拒,但一想到可以获得巧虎的书和贴画,就不再那么排斥上学了。于是我就再接再厉,跟老师沟通在学校里,也多表扬奖励孩子,让孩子多获得认同和成就感。连续几天之后,孩子居然早上起来开始变成期待去上课了。每天回来都会跟我们分享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内容,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想想,这不就是两种驱动行为的模式吗

一种是以被迫的行为控制,一种是以成就感的激励模式。

奖励和惩罚,自律和焦虑,不同的行为驱动模式也就决定了做事情投入的深入。要知道我们每个个体投入任何一件事情都会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衡量自己的得失,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带领团队还是教育孩子,都应该让我们的“逼迫和管教”减少,进而形成获得甜头受益的驱动模式增加。

毕竟,所有的“管理”不过是手段,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持续的达成共识才是目的。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29 今日思考 两种“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