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

今天学习古典老师的课程【为什么要读经典】,我有以下思考:

1、读书的类型:经典、功力性、陶冶情操

以前和朋友交流读书的话题,总会聊到喜欢读的书的类型,每次都找不到合适的关键词表达,古典老师的这个分类让我找到了答案。

关于读这三类书籍,我把它理解为:一个想了解北京城需要做的事。

经典类:读经典类书籍就像我们去北京博物馆去了解北京的历史,读一份北京地图了解北京的全貌,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去看这个城市,这样才能真正看懂读懂这座城市。

功利性:读功利性书籍就像我们去北京旅游要去打卡各种名胜古迹: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陶冶情操:读陶冶情操书籍就像我们去北京逛胡同、四合院、西单、王府井等,感受城市的底蕴。

我理解的经典类书籍,是人生的指南针,是一个枢纽中心,是构建联结的关键点,让我们在混乱的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性。

如果说功利性的书籍是一颗葡萄,陶冶情操就是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葡萄,经典书籍就是一串葡萄。

2、经典书籍的类型:

底层逻辑类:对自己的认知,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自己(我是谁)

一个行业领域起源类:通过对社会的认知来让自己更好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底层逻辑(我从哪里来)

名人传同构类:对他人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成长找到自我成长的底层逻辑(我要到哪里去)

读书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过程。

3、怎样读懂经典书籍?

我目前阅读多的书籍偏功利性的书籍,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关于经典类底层逻辑的书,大家堪称经典的,我却总不能读出其中的智慧,也不清楚大家为啥说这本书好,很多时候逼着自己去读,经常看得想睡觉,找不到读书的心灵触动感。我为此还问过我哥,怀疑是自己的读书方法有有,我哥说是和生活阅历经验相关,当时似懂非懂。

现在学了古典老师的卡片写作法,我是有理解到我哥说的生活阅历不够,我们真正读懂:是需要将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结,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很难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事情类比,也就很难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搭建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

关于读经典书籍,学底层逻辑,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我理解为有多种方法,像小时候学语文的三种结构:

一种是总分的结构,一种是分总的结构,还有一种是总分总的结构,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这些灵活运用,总的就是阅读经典,用经典去概括总结梳理归纳,搭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分就是像一颗颗葡萄类的阅读功利性的书籍或者是陶冶情操的书籍,在知识体系中不断拓展不断添砖加瓦变得更丰富饱满。

我想这将是我以后读书的思维框架的1.0版本,在阅读之旅中不断迭代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