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二)
在《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当中,我们对材料语言常见的三个问题:太过口语化、个人情感倾向性和用词不当举行了剖析,相信认真读完的笔杆子对这类问题会有较大的感触。
解决了常见的这三类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写出来好材料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想材料写的好,除了不犯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材料的三个层次:准确、精炼和韵律。
第一个层次:精准
精准,词典黑出的标准解释便是时间概念中精准、空间位置上的准确。放在笔杆子写材料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写总结的时候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切合实际、权衡利弊……
在精准这个层面,我们主要谈的是用词的精准,而用词精准主要指的是:
第一,文中用词的选择要尽可能准确
写材料就不能出现用词含糊不清,或者避免出现拔高或者拉低原本位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比例或成果数据,应该严格的确认,仔细的甄别数据的来源,确保来源可靠,可验证。
文中表述数字相关的信息时,不应该出现据统计、据估计、拒不完全统计等这些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就会使得材料数据显得不那么可靠,然看到的人不知所措,这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
如果是商讨性质的材料,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可以委婉,但是不能含糊不清。如果是谈问题的材料,那就不能夸大事实或者缩小影响。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程度副词来描述当下的程度,比如完全、七成、三分之一……
第二,意思完整
材料中不出现语病,是对笔杆子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要在提交的材料中存在错别字、错误的标点,不要将简称或对方单位、姓名弄错,不要出现数字或程度的描述和引用错误。
在意思完整性方面,最常见的是语法有问题,比如两个表述程度的词语同时出现,写出来的句子明显没有语法规则或者完整的逻辑,意思表达的不清楚,或者让人读起来感觉还有一部分没有说出来。
在写材料的时候,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我们一般要遵循的是“方向——方法——结果”的基本结构,将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讲完整了,每一层意思都逼到清楚。一般在材料中的表达思路是按照什么方向,使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拿捏词语的语义轻重
写材料用词要严谨、严肃、严格,在应该使用严肃词语的时候用了语义较轻的词,会让文章材料显得力量不够,让读者缺乏应该有的那种重视。
例如
原文:要努力营造社会氛围,坚持打赢扫黑除恶这场专项工作
修改:把要努力修改为不遗余力,坚持修改为坚决,专项工作修改为人民战争,你再感受一下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不同感觉。
改后:要不遗余力营造社会氛围,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场人民战争!
是不是非常不一样,这边是词语语义重量给人带来的区别,虽然意思相近,但是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写材料的时候遣词造句就需要仔细考虑,反复斟酌。
第二个层次:精炼。
很多笔杆子之前都提过一个类似的问题,问我是不是材料越长越好,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材料如果过长,不仅读的累,而且不容易让人抓住重点。好的材料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非常重视语言的精炼,每一段每一句都是十分的精炼。
要想让材料语言精练,就得避免用词用句重复,学会归纳概括。
第一,避免用词用句的重复
要避免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段首的第一句和段落内容不重复,文章材料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不重复,在每个段落或每个部分所起的小标题,尽可能和段落内容不重复。
第二,学会归纳概括
尤其总结汇报类的材料,需要做高度的概括和归纳,因为总结和汇报不是流水账,不需要你将所有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给领导写一遍,总结和汇报的核心目的是总计过去,反思复盘,提出意见建议,提出新的方向,为下一阶段做好计划和准备。
第三个层次:韵律
材料中的韵律指的是用一些语言处理手法,将原本平淡的描述、琐碎的过程和啰嗦的话语转换为有材料特点的文字来表达。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法:排比、对仗、引用古诗词等,从而使得材料中的语言在表达的时候显得丰富、有层次感,让读的人轻松、愉快,也更加的有力。
方法一:用比喻、谚语、俗语、典故、古诗词来做一些表达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写材料完全不用于写文学作品,但是材料中的用词用句也必须得讲究生动形象,以此来增加材料的耐读性,提高阅读材料的兴趣,加深读者的认识和对材料所述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需要主要的是在材料中的修辞和引用必须接地气,得让读者读得懂。
方法二:长短句搭配,注意行文节奏
短句有力,而长句有层次感。在写材料的时候,不要总是一味的写长句子或者总是写短句子,要尽可能的长短句搭配使用,让文章有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的感觉,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材料稍微有了一点点的韵律和节奏,给读者带去一点点的阅读美感。
文章在充满了排比和对仗,而且在总体都是偏短的句子的前提下,一般短句和长句交替出现,显得行文比较有层次、有节奏。不要全是短句,也不要全是长句,要有搭配,才有美感。